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推进,中国区域经济也正在经历大布局、大棋局、大格局。如何关注和积极投入这次历史变迁中,并及时给予理论解读和诠释,是理论工作和学术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基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杂志社,于2014年10月18日,在天津联合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们,就区域理论与发展、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及其他区域发展等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本次会议围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新格局”这一主题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教授、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陈教授指出新常态有三大特点,经济增速的换挡期,但是不同区域发展速度有别;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从资源粗放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模式,但是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有别;经济增长动力在改变,但是不同区域的能量等级有别。我们要认识这种新常态,接受这种新常态。周教授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棋局视角,认为中国区域进入新一轮布局和发展周期,他强调了“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指出京津冀急需要定位、换位、错位和抢位发展,通过区域合作为天津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探索发展新路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安虎森教授做了《对空间发展的一种解读》实证讨论。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模型,探讨了服务业如何从劳动力、空间集群的两轮挤出制造业,实现了服务业在大城市集聚,以及制造业的周边转移扩散,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布局的空间格。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这次新布局中的极为重要环节。天津师范大学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家祥教授、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金浩教授分别做了《破解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难题的理论思考》与《区域经济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发言。李教授强调产业对接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和核心,决定着协同发展的成败与否,而这又亟需的明确三地的产业定位和体制机制创新。金教授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需要形成区域治理的新思路,即应是实现3个三:核心构架三大命题:系统架构、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构建三个区域体系:政府网络体系、市场网络体系、社会网络体系;构建三位一体机制: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
研讨会的另一个议题是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统筹发展。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张贵副主任等人从河北省和天津的城镇化为例,从人口流动、创业就业、统筹城乡和京津冀的二元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转型新市民就业的影响因素,认为快速城镇化产生了大量的换房农民,即所谓的亟待就业转型的新市民,应国家战略高度,来协同三地的产业布局、人口布局和新型城市群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等人,从宏观的城市体系和个体的聚集经济两个角度对“整县改市”等设市模式进行政策评估,认为应当尽快重启“整县改市”闸门,并在长期中有步骤地采用“切块设市”等多种设市模式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有力的空间支撑。北京大学沈体雁教授、河北工业大学的王树强副教授、齐晓丽副教授、马林靖副研究员、张慧芝教授、李峰博士、李媛媛博士、梁林博士、王雅洁博士等分别企业的市场匹配、从承载力、就业创业、文化转型、教育培训和金融支持等视角探讨了京津冀城镇化中遇到的问题。
邻国韩国教授带来了他们国家治国经验。大佛大学金勇俊教授做了《韩国经济成长过程中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方案》主题发言,基于中韩经济发展存在相似问题,指出了韩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变,即从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向成民营经济推进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投资推进型发展模式向消费推进型发展模式转变、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城乡之间、区域间和谐成长的经济;相辅相成,另一位韩国学者湖南大学张锡柱教授从政策目标、政策方向、政策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扩大就业岗位,实现创业振兴,以及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启示。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也提出了对解决新型城镇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和观点。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加强全国区域经济学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学科发展与高校学术繁荣。
研讨会现场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安虎森教授做报告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