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产业聚变:瞄准“高成长”——项目的发力(上)

21.07.2014  19:39

三河产业聚变:瞄准“高成长
——项目的发力(上)

      以燕郊高新区为龙头的三河市正在向高端产业之城迈进。今年上半年,三河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2.37亿元,地方公共预算收入36.71亿元。两项指标总量均居全省县级首位。
      曾经,燕郊被称为“京东睡城”,如今,占三河市财政收入八成的燕郊高新区,正在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引爆点”。
      “我们招商倾向于高成长项目,促进了好项目、好企业聚集,引领三河市经济稳中向好。”三河市委书记张金波说。
      发展速度快、能带来高效益、具有高增值能力,人们把这样处于当代经济前沿的企业喻为高成长性企业。近日,记者在三河市采访时发现,这里正在聚起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高成长性企业项目群。
      高新区每亩地投资强度比全省高20%
      在三河市燕郊高新区宽阔的迎宾路西侧,一块40亩的土地被蓝色围挡圈住。总投资2亿元的德国FEV发动机研发中心项目已经进场施工。
      “18个月的建设期内,将建成汽车研发中心、测试系统设备的生产基地。这里将被拓展成一个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车辆匹配技术中心,为汽车产业集中的京津冀服务,协助客户解决发动机及整车动力总成开发中的特殊问题。”德国FEV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沙尔德介绍。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项目从最初沟通到协议签署,只用了短短167个小时。据相关人员说,之所以如此迅速,就是看重了该项目的高成长性,它高度契合了三河招商引资的高标准。
      “这个项目不仅关注传统汽车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更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研发,市场前景广阔,还能带动我们现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决不能错过。”燕郊高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李建生介绍,预计该项目投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上缴税金6000万元。
      以前,三河市上的项目多是一般生产制造类项目,随着土地指标受限、环境治理任务加大,如何实现更好发展?三河市提出,招商要倾向于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高成长项目,实现绿色、高端产业聚集。
      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兴通讯北京研发中心波分研究所、数通研究所两大核心部门从北京整体迁入,总投资20.8亿元的省重点项目——中海油服燕郊产业基地正式开工……截至6月底,三河市竣工及在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0个,同比增加13个。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进入,使得燕郊高新区平均每亩土地的投资强度达到300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
      一座创业大厦托起88个产业“新星
      北京智立医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公司2012年成立之初,就入驻了燕郊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所属的创业大厦。这家来自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技术优势,研发生产了结肠途径治疗产品,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火炬计划。在燕郊创业大厦,不仅房租等成本比北京便宜,还享受着税收、创业辅导等综合配套服务。如今,该企业生产的结肠途径治疗机被数百家大型医院引进,出口日、韩等地,每年销售额增长近20%。
      燕郊高新区创业大厦拥有165个30-600平方米不同规格的孵化单元。如今,这里有88个像智立医学这样个头不大但成长性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等。
      这座创业大厦2005年投入使用,三河市财政投资了8000万元,这在当年不是一个小数目。“上项目也要算长远账。引进一个人才、一个团队,就是一个产业。三河市不仅要引进好项目,也要培育自己的高成长性企业,增强发展的内生力量。”张金波说。三河为来自京津、海外的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孵化场地,将一株小树苗培育成粗壮的大树,会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这些企业的高成长性正在逐渐显现。从2005年至今,已经有29家企业从这里毕业。7家企业获得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双软”认定,2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7家企业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这里毕业的企业9成以上都留在三河,一批企业产值已超过2500万元。”燕郊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刘珊介绍。
      开放引进与培育内生动力“双向发力”,三河市借力区位优势,吸引了美、德、法、日、韩及港澳台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个项目,投资总规模近千亿元,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据统计,在三河市燕郊高新区,来自北京的项目投资约占35%,国内其他地区项目约占15%,外商投资项目约占15%。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