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通知书承载不起“抄袭”污名

29.07.2015  19:10

  或许有人要将这一起“抄袭”事件,上升到一些大学缺乏创新精神的高度,这更是一种“莫须有”。仅仅是一纸录取通知书而已,能起到通知目的就发挥了作用,不必人为赋予太多含义

  7月27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展示2015级本科录取通知书,8分钟后有网友质疑与中国人民大学去年的录取通知书“字体雷同,构图雷同,云水纹路雷同,字框布局雷同,水墨风格雷同”。7月28日,武大回应称并非抄袭,传统文化资源是公开的,两通知书“撞衫”并不能否认武大版设计的独立性。人大招办在官方微博置顶了关于去年录取通知书的介绍,但未作回应(7月28日《南方都市报》)。

  现如今,人与人之间“撞衫”又“撞脸”、“撞鞋”又“撞包”的尴尬,几乎已是家常便饭,故而,在交际场合力避相“”,已成为一些人尤其是明星的普遍追求。当一些网友看到高校录取通知书也“撞脸”,自然会无比敏感,并因为人大使用该款录取通知书在先,武大使用“同款”录取通知书在后,而认为武大“抄袭”了人大的创意。

  事实上,一纸录取通知书,显然承载不起“抄袭”之污名。虽然网友指出武大与人大的录取通知书“字体雷同,构图雷同,云水纹路雷同,字框布局雷同,水墨风格雷同”,从报道中的图片来看,都是“竖式排版十题签十毛笔字体”。但是,理性地看,这些相同之处,都是我国在传统书籍、公文等物品的样式设计中,使用最多的经典元素。如果说武大的录取通知书算得上抄袭,那么,人大也算得上抄袭,以后所有设计者,恐怕都不敢使用相同的字体与构图,以及“竖式排版十题签十毛笔字体”了。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近年来,大学录取通知书借用传统文化元素,已成为流行趋势,传统文化资源是公开的,人大可以继承与弘扬,其他大学同样可以,而非独家专属。无论是武大通知书采用的“龙腾鱼跃纹”,还是人大通知书使用的“海水江崖纹”,其实都是我国的传统纹样,常出现在袍、官服下摆以及传统工艺品上。若要以“抄袭”论之,武大与人大都“抄袭”了中华传统文化。何况,如果我们尽可能客观地审视,会发现两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仍存在诸多细节上的不同,比如字体并不完全相同,武大通知书有边框设计,而人大没有,等等。

  或许有人要将这一起“抄袭”事件,上升到一些大学缺乏创新精神的高度,这更是一种“莫须有”。仅仅是一纸录取通知书而已,能起到通知目的就发挥了作用,不必人为赋予太多含义。即使雷同如何?不雷同又能如何?武大还是那个武大,人大还是那个人大。在录取通知书上狠拼创意,个性十足,并不一定能拼出大学的创新精神来,反而容易成为高校招生恶意竞争、任意炒作的“道具”。

  在武大录取通知书被疑“抄袭”的背后,我们看到有人患有“抄袭敏感症”“抄袭强迫症”——不是先欣赏一些新作品、新设计,而是对别人的创作成果进行草率地批判。这种“抄袭敏感症”“抄袭强迫症”,与真正的抄袭行为一样要不得,甚至更可怕。(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