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江风益:“发光”自己 照亮世界
29年前,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发光专业就读研究生的江风益有一个“发光梦”——为人类发展新光源。
29年后,成为南昌大学教授的江风益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荣誉证书。他所率团队研发出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新光源。江风益也实现了用中国创新照亮世界的“发光梦”。
江风益(中)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昌大学供图
作为科学家:需实事求是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而江风益团队所研发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唯一的一等奖。该项目公开发明专利150项,其中已授权的有68项,大大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半导体学科的发展。
在南昌大学校园里一座五层老建筑中,坐落着具有世界一流实验设备的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但在1993年时,那只是江风益靠60万元学校贷款筹备的发光材料制备实验室。在科研的起始阶段,江风益在“一穷二白”的局面下,不得不面对“资金短缺”、 “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其他大学甚至国外研究所也曾向他抛出“有优越研究条件、丰厚年薪工作”的橄榄枝,然而江风益毅然选择坚守,甚至一度辞去行政职务,夜以继日地做实验。2000年,在1200多次的试验后,江风益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蓝光LED外延材料和蓝光二极管。
2003年开始,江风益走上专攻硅衬底LED的创新之路,并在3000多次的试验后,于2006年成功研制出硅衬底蓝光二极管材料及器件,破解了LED产业发展中的世界难题。之后,江风益及其团队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成为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典范。
从事研发工作十多年来,江风益所领导的团队遇到了无数困难,但是他们披荆斩棘,最后大获成功。江风益说,在科研道路上,无法预知前路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唯有保持信心,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走好每一步,方能有所突破。江风益也强调,“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做好科研也需有自己的思路,需要敢于创新。”
江风益在实验室中。南昌大学供图
作为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为党和人民多做点有益的事
江风益出生于江西余干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吉林大学本科毕业后,热爱家乡的他放弃了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的机会,回到当时的江西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前身)任教。1987年,他前往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学位,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读博或留在研究所工作,仍然义无返顾地回到了家乡。
在红色土地上出生、成长的江风益血脉里也流淌着红色基因,父母都是共产党员,他也成长为一名党员。江风益说,红色革命精神与科学精神有着相通之处,他在科研工作上的成功也源于红色精神的激励。
“我曾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深入了解和学习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革命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科研之路不是平坦的康庄大道,必须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从事科研工作必须勇于创新,因而必须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科研的成功不能依靠一个人,而要依靠整个团队,因而必须依靠群众,最后勇于胜利。”江风益说。
科研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而江风益却甘之如饴,一往无前。江风益说,“我是农家子弟,家境贫寒,在党和人民的帮助下我才上了大学。没有党的教育,没有党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党和人民多做点有益的事。”
作为教师:希望做一个“发光的材料”照亮学术道路上的后来人
从1984年开始,江风益从教研室的助教成长为教授,如今也是带领5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一同奋斗的博士生导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江风益在科研上对他们严要求、严把关,而在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备至,爱护有加。
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江风益总会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带领学生举行科研讨论会,给他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在争取到课题后,江风益总是都分给年轻教师,让他们当课题组组长,练胆子,长经验;发表论文时,江风益也总是将学生的名字放在自己名字的前面……
希望通过科研为世界带来光明,江风益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发光的材料”照亮科研道路上的后来人。江风益说,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成绩,比自己取得成绩还要高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科研事业后继有人。
江风益也常常给学生和其他年轻科技人员许多告诫。“创新的机会有很多,但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好好珍惜大学校园的生活,努力掌握好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好动手能力,为将来进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为科技引领时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