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一路”申遗成功

23.06.2014  11:57

中国大运河: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

丝绸之路:三国联合申报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

丝绸之路”上的遗迹之一新疆苏巴什佛寺遗址。

22日,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一条是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一条是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凝聚了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晶。

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项目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22日批准通过“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至此,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这一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天,根据各国代表的表决,大会主席、卡塔尔公主玛雅萨宣布会议批准这一申遗报告。霎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代表们也纷纷击掌致意,相互祝贺,整个会议大厅充满快乐、喜庆的气氛。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丝绸之路申遗内容包括从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到广大中亚国家地区的大量文物、遗迹、景点等,数量之巨,涵盖之广,世所罕见。这次申遗成功不仅实现了中国广大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多年夙愿,还对未来在这一地区兴起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和重要作用,同时也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能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丝绸之路,使这个世界级别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一项目申遗成功,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文化交流,扩大三国之间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进而密切三国人民、甚至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据参加会议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介绍,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历经了1998年至2005年的“酝酿”、2006年至2011年的“启动与推进”以及后来的“深入推进”三个阶段,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申请难度极大。经过不断协调,三国于2013年1月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申遗报告,涉及中文、英文、俄文、吉尔吉斯文和哈萨克文5种文字文本。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22日审议并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至此,“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会在听取了对“大运河”历史、作用以及现状等方面的陈述后,各方代表阐述了各自意见,大会主席、卡塔尔公主玛雅萨根据会议表决结果宣布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成功。随后,会场响起热烈掌声,一些国家代表纷纷向中国代表致意,表示祝贺。

伊拉克代表哈希姆说,中国和伊拉克一样历史悠久,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大运河”申遗成功充实了世界遗产内容。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15日在多哈开幕,根据议程大会将于25日闭幕。

世界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年会,其全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

(新华社多哈6月22日电)

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活态文化遗产”,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具有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修建年代久远、遗产类型丰富、利用功能多样、保存现状复杂等特点,保存下来的与大运河相关遗存总数已超过1100处。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申报遗产区总面积42680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234464公顷。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其中包括河南省4处、陕西省7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遗产区总面积28421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204011公顷。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有8处和3处遗迹。

申遗成功只是起点

对于正在致力于文化建设与保护的中国来说,“一河一路”的申遗成功,只是又一个传承悠久文明、保护古老文化的新起点。

跨国申遗,中国首次

丝绸之路项目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推动下的一个项目。”在离京参加本届世遗大会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曾对记者这样表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个跨国项目。

跨国申遗,中国首次。不仅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合作,更能有效推动各地区、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说这次申遗成功,对推动不同国家发展的意义更加明显,也为今后跨国管理、文物保护提出了更多要求。”

大运河保护管理面临挑战

陈同滨告诉记者,“活态遗产”是大运河的显著特征,因此在保护管理方面,挑战更大。”陈同滨告诉记者,“可以说,大运河在保护管理方面矛盾更为突出,解决起来更需要时间。

最终目的是加强保护

申遗成功之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位申遗专家不断强调:申遗的最终目的还是加强保护。

不是申报成功就没事儿了。”陈同滨告诉记者,“申报成功后,还需要加强进一步的管理,加大投入。今后探讨的重点还要放在如何推动跨国保护上,三个遗产地国家要组建保护联盟,形成互相协商的机制。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