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拍DV力挺本土曲艺申遗

16.06.2014  12:37

  ■正定府城隍庙“戏神”扇鼓舞。(资料图片)

  

■杨宽在采访民间老艺人。

■家在正定城隍庙旁看着庙会舞蹈长大

■制作32分钟纪录片抢救传统文化

□文/图 本报记者 孟醒石

正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府城隍庙也曾有悠久历史,但随着庙宇的消失,城隍庙“戏神”文化逐渐没落,到了需要抢救的关头。正定“90后”女孩杨宽认识到这一点,从考入石家庄学院开始,就着手整理城隍庙会音乐舞蹈艺术,并走访民间老艺人,大二就撰写出了优秀的论文。如今她正读大三,还在拍摄DV短片,希望“戏神”早日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三女生痴迷“戏神

6月14日早晨,正定府城隍庙前锣鼓喧天,好不热闹。一群老爷爷老奶奶手摇扇鼓、跳着八字舞、唱得正欢。他们一会儿排成“8”字,一会儿大圈套着小圈,一会儿圈中又出现男女对唱,字正腔圆,教人们孝敬老人、多多行善。

圈外,一个身材高挑、穿着短裙的漂亮女孩,正手持摄像机进行拍摄。演出告一段落,女孩又拿出笔记本,到老人们跟前,仔细询问记录着。

今天是农历五月十七,正定府城隍庙的正日子,三天前就开始庆祝了,大伙跳得是戏神。”一位老人介绍,“女孩叫杨宽,是个大学生,每次过庙都跟着拍,非常痴迷。戏神有啥好看的?迷这个干吗?

搜集整理这些音乐舞蹈,用处可大了。”杨宽说,张艺谋的电影《千里走单骑》和冯小刚的电影《夜宴》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傩戏的元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正定府城隍庙“戏神”扇鼓舞与傩戏一样,也是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一种。当现代的音乐、舞蹈、美术走进死胡同时,这些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就会成为灵感的源泉。杨丽萍的舞蹈,朱哲琴的歌声,无不从传统民族艺术中汲取营养。

从小就受正定文化熏陶

杨宽,生于1991年7月,她的家就在正定府城隍庙旁边,再走几步就是燕赵大街,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都在那里。“这些寺庙、佛塔离我家这么近,不管我注意不注意它们,它们都在那里,潜移默化地对我产生着影响,我完全是在正定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没法不爱它。”杨宽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古筝,对传统音乐很敏感。小时候,每逢城隍庙会,杨宽在家里听到扇鼓锣片、吹拉弹唱的声音,就跑到外面去看,看到上百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在那里围成圈跳呀唱呀,围观的人山人海,她就挤到里面看,一看就是很多年,有时候也参与进去,乐在其中。但到了中学之后,杨宽慢慢发现跳舞的老人越来越少了,尤其一些懂行的老人逐渐故去,围观的居民也变得稀稀拉拉,当年繁华的景象不见了。每次看,杨宽都感觉很伤感,并因此有了搜集整理城隍庙文化的念头。

决心发掘整理“戏神”文化

2011年9月,杨宽考上石家庄学院音乐学院,对音乐史有了系统的学习后,她发现与上海城隍庙的产业化演出相比,正定府城隍庙的戏神还处于原生态的阶段,这更促使她下决心发掘整理“戏神”文化。

2012年,杨宽自费展开调查,她采访了正定县文物旅游局、文保所的专家,了解到正定府城隍庙的历史:始建于明洪武三年,曾占地8496平方米,民国之后开始衰落,1989年毁于大火。庙宇消失了,但“戏神”文化没有丢,后来人们在原址附近建起小庙,又跳了起来。

除了每次庙会当天采访表演的老人之外,杨宽还专门搜集最古朴最原生态、未经过私自改编的“戏神”资料。为此她采访了西南街66岁的高小马,详细了解祭祀大典的流程;采访了西洋村66岁的刘印忠,抄录了他手中收藏的多本毛边纸“戏神”老谱,还学习了不少口口相传的唱段,记录了道诗、唱经、穗子等各种唱腔,单哈、双哈、垛子、莲花调、仙女音等唱音唱法,趟子、拨、鼓、木鱼、扇鼓、笙、管、笛、喇叭等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还采访了蟠桃村王三亭、西门里蔡瑞辰等民间老艺人,记录了摩天舞、扇上花、踩街等八种舞蹈形式。

这些都是河北独有的地方文化,也是大学音乐课没有的内容,让杨宽受益匪浅。2013年5月,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杨宽上万字的论文《对正定城隍庙祭祀艺术的探究——戏神》完成了,并很快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希望“戏神”申报“非遗

论文完成之后,杨宽并没有止步,她作为交换生到意大利学习了半年。回国后,杨宽又拿起DV拍下了很多珍贵视频,制作成了一段32分钟的纪录片,全景展示了“戏神”表演时的场景和样式,还穿插了很多民间老艺人的讲述。

据我了解,正定府城隍庙‘戏神’还未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早日申报成功。”杨宽说,“我想祛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艺术加工后,让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表演,把‘戏神’发展成常山战鼓、井陉拉花一样的民俗艺术,来带动石家庄特色文化的发展。

石家庄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姚秀梅说,正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杨宽同学,使她很早就具有一种文化传承意识,这是非常可贵的。杨宽所做的课题研究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有很大价值,也是学院大力提倡和支持的。河北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希望年轻人都来关心、深入发掘整理身边的文化,使其发扬光大。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