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北改造79.3万余座“连茅厕” 46.5万余座旱厕

29.09.2014  17:27

内丘县小辛旺村农村厕所改造后的街道新面貌。

截至9月15日,今年全省累计完成“连茅圈”改造79.3万余座,重点村旱厕改造46.5万余座。

■阅读提示

走在农村,很多人第一感受是卫生环境差,尤其是夏天的厕所卫生尤甚。受生活习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并多与猪圈相连,日晒雨淋,臭气冲天,蝇蛆成群。这是广大农民祖祖辈辈使用厕所的写照。

如今,这一顽疾正在我省广大农村得到大力改善。很多农民家里的厕所彻底变了样:街道上、家门口乱堆乱砌的“连茅圈”、露天旱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小菜园、小花池和栽种的树木,厕所则都搬进了自家院子里,瓷砖或水泥墙、搪瓷蹲便器……无论是三格化粪池式厕所,还是双瓮漏斗式厕所、粪尿分集式厕所、双坑交替式厕所和具有完整上下水道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的水冲式厕所,都干净卫生,无味无蝇。

改厕被列为全省提升行动的重中之重,党委政府主导并全力推进

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改厕工作第一责任人,其工作情况纳入各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体系

我省有48606个行政村、5660万农村人口,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社会要发展,农村面貌要改造,环境至关重要。”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没有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就无从谈起。

农村环境改善涉及厕所卫生、生活垃圾和污水等方方面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厕所卫生成了群众最迫切解决的一件事情。鉴于此,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在全省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抓农村厕所改造,2013年将其列入该行动重点支持的项目,2014年又将其列入该行动15件实事6项重大工作重点任务。“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现场观摩会”强调,要把厕所改建作为全省提升行动重中之重,尽快消灭“连茅圈”、消灭路边厕、消灭旱厕。

“‘连茅圈’、露天旱厕不仅是影响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的一块‘短板’,更是影响农村卫生环境、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一大顽疾。”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杨新建说,近年来,我省一直非常重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农村厕所的改造工作。“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为我们做好农村改厕工作提供了重大机遇。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行动中,省委、省政府还明确提出,各县(市、区)政府是这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副书记、分管副县(市、区)要直接抓。同时,还要求各地将改厕工作纳入各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体系,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指标之一,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奖惩,建立激励约束工作机制。

一场向千年旧习和传统生活方式宣战的改厕“革命”,在全省迅即全面铺开。省卫生计生委、财政、农业、住建、环保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方案,以及消除农村“连茅圈”项目实施方案,细化了各部门的改厕工作职责,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在各地,各市、县(市、区)都将其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和民生工程,成立了改厕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对当地改厕工作进行领导指挥和统筹协调。如唐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唐山市农村改厕工作三年推进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和保障措施,形成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了市、县、乡、村四位一体、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和责任链条。在内丘县,县委、县政府将农村改厕工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主要领导以抓经济工作的力度,统筹协调财政、纪委、卫生、环保、各乡镇等部门共同抓改厕,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为把改厕工作落到实处,正定县委还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明确了各乡镇的改厕任务、时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