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高招改革路线图

05.06.2014  18:12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项世界规模最大考试的改革探索从未停止。

定向招生,定向分配——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实行“双轨制”,出现“自费生”——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进行英语、数学两科试点。

统一考试,分省命题——1985年起,上海市率先试行自主命题,开始了高考分省命题的探索。2002年北京市也获得了语、数、外3科的单独命题权。教育部在2004年大幅度扩大了分省自主命题范围,当年9省市开始分省命题探索。至2012年高考,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统一命题。

标准化考试全国推行——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并轨招生,增加学费——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增加春季高考,高考一年两次——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招生全面实施网上录取——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85%。

高考提前一个月,试行自主招生——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同年,高考提前一个月举行,固定安排在每年的6月7日、8日、9日举行。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同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53所。

新课改后高考试行——2007年,首批试行新课改的4省、区迎来新高考。2011年,全国结合高中新课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达到20个。

探索科目一年多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自2009年以来,已先后有浙江省、天津市等省市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等多元化方式,减轻考生压力;北京、江苏等省市已经出台的教改方案中也明确,高考英语将纳入“一年多考”探索范围。

高考加分“瘦身”——普通高校招生现行的加分政策,有的是国家教育部门有规定的,但大多数是地方出台的。从2014年高考开始,高考加分在全国范围内“瘦身”。

探索招考相对分离,解决一考定终身——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开放异地高考——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公安部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年内出台。方案提出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推进综合改革,目标是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

编辑: 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