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热潮席卷全球票房 网游凭啥西方魔幻专属?

12.06.2014  17:27

本图来源于#崔成浩吐槽西游记#大V微博“冷笑话排行榜







斗战神》制作人yocar

  除了阳光的一面,这个世界还有黑暗的一面。人类、兽人、精灵、矮人、英雄、邪恶力量……在黑暗的世界里,庞杂的种族系统、奇妙绚丽的魔法、铁血勇猛的战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这些极富想象力的元素赋予了黑暗题材别具一格的魔幻意味。相比一般性题材,黑暗题材更具有奇幻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和更加接近成 人视角的文学世界观,剥开伪装的外衣,揭示人性的本源,而这正是吸引人们不断拷问自己内心、洞察外部世界的魅力所在。

  从《指环王》到《黑暗破坏神》 黑暗题材席卷全球

  如今,黑暗题材几乎成为各行各业追逐的一个香饽饽,其势头甚至已经从电影席卷至动漫、网游等多个产业,堪称近代最热的创作题材。纵观近些年电影票房,从《指环王》、《霍比特人》、《雷神2 黑暗世界》到《星际迷航:黑暗无界》,黑暗题材电影似乎从来不用操心自己的票房,因其浓郁的画面风格、充满想象空间的故事情节和具有强烈张力的电影手法,为黑暗题材电影赢得了无数拥趸者的口碑和实实在在的高额票房。

  一个优秀的题材应该具有非常宽广的改编外延,当黑暗题材已经吊起了好莱坞和影迷们的胃口时,网游产业也被这块香气浓郁的蛋糕吸引了,其中最为耀眼的莫过于《黑暗破坏神》。2013年,由暴雪开发的《黑暗3》是其前作《黑暗2》历时13年后开发的续作。这款等待了13年的产品,早在2013年要推向市场之初,就凭借暴雪在全球游戏玩家心中的影响力,成为了众多媒体提及和挂靠的关键词。黑暗题材也因此在2013年更容易吸引眼球,这也是诸多引进影片在片名上不遗余力与其嫁接的关键因素。《黑暗破坏神》带来的鼠标流ARPG+网络的游戏模式对后来的网络游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魔幻不只是西方专属 谁说中国人做不好史诗?

  很多人认为《指环王》、《黑暗破坏神》是一部史诗,甚至有人认为,在中国没有诞生史诗的土壤。曾经有人说,“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中国真的没有史诗吗?事实上,中国从不缺乏史诗般作品,其精妙恢弘丝毫不逊于西方魔幻史诗。从《格萨尔王传》、《山海经》到《西游记》,这其中不仅带有独具特色的民族色彩,同时更蕴含了充满神话魔幻的题材和元素。但中国游戏产业就是缺乏一种叫做“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

  好东西是用时间这把锉刀精心打磨出来的,电影作品如此,网游更是如此。想当年《阿凡达》从构思到拍摄上映更是历时十余年,凭借划时代的3D特效成为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又一优秀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黑暗3》潜心研发12年之后方成大器,并取得销量突破1000万大关的优异成绩。

  反观国内,当大家都在网游领域中捞金时,能够踏踏实实做一款产品则被看成是异类,越来越多的网游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重量轻质,一时间国产网游“垃圾论”与“泡菜化”甚嚣尘上。近日,《悟空传》作者今何在又与崔成浩在网络上掀起“西游论战”,崔成浩对各类改编原版名著毫无好感,这也让将于6月26日公测的黑暗西游题材网游《斗战神》无端躺枪。不过身为《斗战神》世界架构师的今何在,似乎对于改编原著抱有更大期望,发出了:“《斗战神》不做烂尾,时间会证明经典”的声音。

  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几年国产网游确实进步不少,《剑网3》潜心6年成为武侠题材MMORPG的力作,而《斗战神》4年磨一剑成功开创黑暗西游题材端游细分品类。在《斗战神》制作人yocar眼中,不希望以后每个玩家列举能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网游的时候,提到的都是欧美日韩的产品;也不希望每个玩家都觉得西游三国这些传统故事落于俗套,名著经典需要有一种全新形式的传承。为此,《斗战神》通过动态调整以实现对玩家需求的满足和体验度的全面提升,力求将其打造成为黑暗西游题材精品。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充满游戏理想的游戏人,才得以让网游不再是土豪和RMB的代名词。

  有人说,中国的游戏缺乏精神内核和文化积淀,急功近利的网游行业就如同中国股市已经沦为圈钱的工具。无论是端游,页游还是手游,除了每天盯住活跃度、UP值、ACU这些冷冰冰的指标外,我们的游戏人是否更应该深入思考一下,还能为中国的游戏文化做些什么?让人不要一提起网游如洪水猛兽般抵制和排斥。玩家不是傻子,当你真正用心去做一款游戏时,他们会给你正面的回应。当被高盈利暂时遮住双眼时,各家游戏厂商似乎应该更多一点反思和自省。

编辑:【梅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