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中,那一抹鲜艳的橙

29.06.2015  11:19

夏日特别体验·走近环卫工

△环卫工用沙沙的清扫声,迎接着每一个黎明。

本报记者 董永博 摄

凌晨2∶00—5∶40,本报记者兵分四路走近环卫工,真实记录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靳晓磊) 城市每一个尚未苏醒的凌晨,大街小巷便响起“沙沙”的清扫声。晨曦中,一个个靓丽的橘黄色身影,用挥动的扫帚,用辛勤和汗水,为城市梳洗打扮,迎来崭新洁净的一天。

这些忙碌的身影就是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他们平凡的付出总是给人以深切的感动。6月26日凌晨2∶00—5∶40,本报记者兵分四路,在凌晨时分走近这一群体,和他们一起走上街头,记录下他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环卫工则是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市有环卫职工6500多人。长期以来,全市广大环卫职工发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怕脏不怕累,战严寒斗酷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城市的整洁和优美。

可以说,城市文明的点滴进步,都饱含着广大环卫工人的辛勤汗水;城市形象的分寸提升,都凝聚着广大环卫工人的无私奉献。全市人民能尽情享受整洁优美环境所带来的舒适和安逸,离不开广大环卫工人的无私奉献。

市委、市政府对环卫工作者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关心关怀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从福利待遇到作业环境,从清扫服装到工具设备,从清扫时间到清扫方法,每一个细节都让广大环卫职工倍感温暖。

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不断增加投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其中二环内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清扫作业。同时,采取一系列切实到位的举措,极大提高环卫工人的待遇、福利和作业环境,着力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从2011年起,我市设立了环卫工人节,进一步提升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增加环卫机械化设备,减轻劳动强度;设立环卫作息用房,方便环卫工人休息;设立伤残救助基金,解决环卫工人伤病的后顾之忧;依托早餐店,为一线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暖心措施,极大调动了环卫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环卫清洁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工作能力。

黎明中,那一抹鲜艳的橙

六月二十六日凌晨,环卫工人清理雨后道路积水。

环卫工吴树秋(前)爱岗敬业,坚持做公厕“畅通员”。

刘艳卿(右)与同事认真清扫着道路。

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刘江红,不放过每一个卫生死角。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董永博 摄

夏日特别体验·走近环卫工

坚守是一种力量

出场人物: 桥西区环卫大队清掏班班长 吴树秋

□本报记者 张秀川

6月26日凌晨2时,天空中还飘洒着雨丝。当记者如约来到中华大街与自强路交叉口附近时,却不见吴树秋的身影。

今儿天气不好,我们提前上岗了。”不一会儿,吴树秋从一条老街巷里用扁担挑着两桶满满的粪便走出来,顷刻间,一股冲鼻臭味从粪桶里散发出来。

借着昏暗的路灯,记者看到,干这行儿30多年的吴树秋师傅中等身材,上身穿黑灰色工装,下着绿的确良裤子,脚上是一双绿胶鞋,双手戴着白色手套,再看其肩上扛着、手里拿着的东西,长柄舀勺、木质扁担、粪桶、手电,清掏的工具一个都不少。

刚才的雨势非常大,您怎么不穿雨衣?”记者不解地问。

老街巷里面的旱厕地方小,穿着雨衣干活,不太方便,还影响清掏。”吴树秋解释说。

说话间,一辆吸粪车缓缓驶来停靠在我们身边,吴树秋迅速起身,挑起粪桶,靠近吸粪车,将两个装满粪便的粪桶举给吸粪车上的倾倒工,由他再将粪便倒入罐中。

吴树秋告诉记者,一辆吸粪车可以装2吨粪便,一个班下来要装满两车,每个清掏师傅每天要担近30桶,一桶约20公斤,劳动强度非常大。

我们清掏班算上司机、倾倒工,一共七个人。”吴树秋一边介绍,一边将记者带入附近的平德里胡同内。

平德里胡同位于自强路以南,胡同里没有安装路灯,由于下着雨,胡同内积水很多,泥泞难行。吴树秋在前面打着手电,记者跟随着他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五六十米,来到胡同深处的一个旱厕。

旱厕面积不足两平方米,非常狭窄,一个人站在里面非常局促,厕所里没有灯,漆黑一片。吴树秋打开斜挎在身上的手电,借着手电发出的微弱光亮,记者看到旱厕里随意丢弃的卫生纸、烂砖头遍地都是,一股刺鼻的恶臭扑面而来。

你赶紧到通风的地方歇会儿吧!”吴树秋热心地说:“我第一次干这活儿的时候也恶心得要吐,时间长了早就习惯了。”说着,吴树秋将两个粪桶放入旱厕内,然后用长柄舀勺,一勺勺地将粪便舀入粪桶内。吴师傅的动作十分麻利,不足五分钟,这个旱厕就清理完毕。

这里面私厕加上公厕,一共有192座,都是传统的旱厕。这个范围内的小街巷非常狭窄,而且旱厕都在街巷的最深处,吸粪车根本进不去,只能用人工肩挑到路口,每天走十几里路是常有的事儿。”老吴说,虽然清掏时戴着手套,可是粪便还是能渗到手上,每次干完活儿手都是黏的。因为长年累月跟粪便打交道,整个人被熏透了,不干活儿时,感觉身上也有一股子臭味。

夏天,天亮得比较早,为了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清掏工作一般在清晨5时前完成。为此,吴树秋和清掏班的师傅们每天凌晨2时就开始工作。

吴树秋和他的同事们仍然在坚守,他们话语很朴实:“这活儿又脏又臭,可总得有人干啊,咱不干谁干?”在城区老街巷和一些尚未拆迁改造的城中村,用最古老的传统方式,清掏旱厕内的粪便,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市民守护着一方洁净。

随着省会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恒丰胡同、与德里胡同、泰华胡同……这些最后的胡同,终究会被繁华替代,旱厕会越来越少,迟早有一天,城市清掏工这份职业会消失。对此,老吴并不担心。

看到咱们的城市越来越好,我们高兴,我们也希望成为这个城市最后的清掏工。”老吴说,在这一天到来以前,城市还需要咱们,老百姓也需要咱们,咱们就要站好最后的一班岗。

环卫工夫妇”的幸福坚守

出场人物: 裕华区环卫大队清扫二科清扫小组组长 孙夏放

           裕华区环卫大队清扫二科清扫小组组员 王素玲

□本报记者 李唐

6月26日,记者赶到孙夏放居住的小区——水韵华庭,看看手腕上的表,时间定格在凌晨2时25分,此时孙夏放也赶到小区门口。

停下载有清扫工具的电动三轮车,已身着清扫服的孙夏放充满歉意地说:“稍等下,让我爱人多睡一会儿。这两天孙子不舒服,儿子、儿媳上班又不在家,她这几天下了班就得照顾孩子,累!

孙夏放的爱人王素玲,是他的同事,两人同在一个清扫小组。相对于有着13年清扫工龄的爱人,孙夏放入行并不算长。“我原来是开车的,做环卫也就两年。”等待的间隙,孙夏放不时地摁亮手机的屏幕,看着时间。他决定给还未到达小区门口的妻子打电话。“不能再等了,再忙再累,也不能误了清扫的点儿了。

王素玲的电动车几乎是踏着孙夏放电话的尾音到达的。“走吧!”说话间,孙夏放已启动三轮车。两人一前一后,借着电动车的微光,沿308国道,一路西行。10分钟后,孙夏放和王素玲赶到了他们的工作地点。这是一段1000米长的路段,是王素玲的工作区域。停车,取下扫把,记者还没定稳神儿,五米开外王素玲已将垃圾扫成了一小堆。

慢车道上,浓密的树叶遮住了路灯的光,快速通过的电动车让记者为孙夏放夫妇捏把汗,不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视线并不太好,但这并没影响孙夏放夫妇清扫的节奏,他们对这里的地面、角落有了太多的熟悉。不用商量,他们早已各就各位,就如同握在手中不停摆动的扫帚,于他们已是心手合一样的默契。

4时15分,天色渐亮。

扫到工作区域北边界的王素玲又继续往南回扫,额头上渗满了汗珠。“不是扫过了吗?”记者有些不解。

我们每天要扫两三遍。扫第一遍时,光线暗,看不太清楚,容易有扫不到的地方,等天亮些,要把没扫到的地方再清查扫干净。

隔离带、慢车道、人行道、绿地、井盖、墙根、墙面都要保持干净,粘贴的小广告要及时处理。清扫服和清扫工具日常也都要保持整洁。”孙夏放补充道。

南焦客运站就在孙夏放管理区域之内。平日里由于车站人流量大,无形中也加大了孙夏放这个清扫小组工作量,特别是节假日,更是成倍增长。而最让他们感到辛苦的还不是节假日,而是下雪天。

特别是碰上下大雪,全体工作人员都出动也忙不过来。2009年那场雪,你还记得不?我们清扫的雪堆都跟小山一样。”王素玲对那场大雪至今记忆犹新。一天干下来,身体都吃不消了。也就是从那次开始,孙夏放总是在不出车的时候陪爱人一起清扫,直到他正式加入到这个队伍。

刚参加工作时,会对随手丢垃圾的人进行提醒,但效果不大。”王素玲说,自己苦点累点没关系,就是希望大家能多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不过,这两年不仅我们城市的环境好多了,市民的素质也都提高了。”孙夏放感慨地说,在工作中,他经常看到不少市民主动把垃圾放到垃圾箱,说完,他开怀大笑起来,还竖起了大拇指。

让夫妇俩高兴的是,近两年市委、市政府越来越关心环卫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了,原来清扫快车道,磕着蹭着是常有的事儿。后来有了清扫车,再也不用上快车道上去清扫了。原来早晨吃饭饥一顿饱一顿不规律,现在有了免费的早餐,一周不重样儿;原来冷了热了没地儿休息,现在有了爱心休息室,里面不仅有空调,还有床。这在以前,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工资也比以前涨了许多,刚开始上班时,每月450元,现在都两千多了,还给上了保险。”王素玲的言语间透着满满的幸福。

4时50分。天已大亮,环视四周,可以清晰地看到分散于路边的清扫工人忙碌地移动着身影,那一抹橙色,在都市早晨微凉的空气中,传来阵阵暖意。

5时40分,该是去领早餐的时间了。孙夏放和王素玲夫妇在对工作区域做最后的收尾清理,当记者摁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二人背后工地上“奉献精诚”四个大字格外耀眼、醒目。

我们已经习惯了辛苦'

出场人物:桥西区环卫大队清扫一科裕华路二班 刘艳卿

□本报记者 林青

6月26日凌晨3时。

裕华路与中华大街交叉路口的立交桥西侧。微弱的灯光下,五六个身着橙色清扫服的人正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扫帚,清扫着路面。

唰唰!唰唰!”扫帚与路面碰触摩擦时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在寂静的凌晨清晰可闻。

雨后的路面难扫。”刘艳卿嘴里说着,却一刻没有停下手中的扫帚,还时不时用双手将堆积在下水道口的垃圾抠出来,扔到垃圾车里。便道、自行车道、绿化带中的垃圾,每一处都要认真清扫,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角落。“在早高峰到来之前,必须干干净净的。”刘艳卿抬起手抹了一下额角的汗水。

路面上,人为制造的垃圾往往最难收拾。”刘艳卿说,烟头、塑料袋、餐巾纸是行人最容易随手乱丢的垃圾,要是一个一个用手捡起来,劳动强度不小。要保持城市的整洁,仅靠环卫工人远远不够,希望市民们都养成好的习惯。

在岗位上工作多年的刘艳卿,早已磨炼出好心态。几年前,儿子上初中的学校就在刘艳卿清扫的路段上,一个冬日,刘艳卿路过儿子学校门口,她穿着笨重的大棉衣出现在儿子眼前,“妈妈,我心里有点别扭。”儿子只说了这一句话,也没说别的,但却让刘艳卿心里有点不舒服,“毕竟让人一说,扫马路的嘛。不过也就那一次,后来孩子也没再说过什么。直到现在,一切都挺好的,我继续做好环卫工作,儿子和家里人都是平常心对待。

刘艳卿对记者说,她在这个岗位上工作11个年头了,一年365天,每天8个小时工作量,每天凌晨与下午各一个班。她很少请假,一是自己心里过意不去,二是岗位上人手也不多,一个人请假,就少一个人干活,别人就不好干了。

辛苦是肯定的,但我们都习惯了。就连春节也年年在岗位上,家里人也都能理解。父母一直帮忙管孩子,虽然都70多岁的人了,但是身体可以。家务活我爱人也包了。”刘艳卿欣慰地说。

刘艳卿说,现在与过去有很大区别,以前岁数大的环卫工人比较多,现在都换成年轻人了,他们班组12个人,一半以上是80后,跟这么多年轻人在一起干活,干得又快又好,感觉有劲。“而且我们的待遇明显提高,管理也更加规范了。”刘艳卿爽快地告诉记者,她每月工资加早餐补贴能拿到近3000元钱,体检、福利、劳保全都有。“最关键的是,社会上对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尊重,越来越认可,像环卫工人之家、免费早餐、免费饮水处等等的设立,都让我们感到欣慰。”说起如今的工作,刘艳卿话语间带着感恩。

以克论净”不拖后腿儿

出场人物:桥西区环卫大队清扫一科裕华路三班大班长 刘江红

□本报记者 马小玉

一场不期而至的降雨打破了夜的宁静,洒落在沉睡中的城市。

6月26日凌晨,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刘江红再难入眠。作为桥西区清扫一科裕华路三班的大班长,她心里有些担心,这场雨会不会造成淤泥堵塞下水道的情况,着实说不准。她无心再睡,起身。平时凌晨3时30分开始的清扫工作,刘江红和她的班组成员不到3时就出现在了他们的清扫区域。

好在这场雨不大。虽然路面湿漉漉的,但并未造成什么异常情况,刘江红松了一口气。

刘江红的工作区域东起师范街西至友谊大街,她管理着七个大班,总共70名环卫工人。每天,她要在这一区域内四处巡察,随时抽查清扫质量,捡烟头,看树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凌晨3时,在裕华路与西里街的交口,记者见到了刘江红。

戴着眼镜,罩在宽大环卫服里的她,显得格外瘦小,但一开口便显示出了她爽朗、率直的性格。她指着身边的几名同样穿着橙色环卫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你看,这是我们80后班组,成员都很年轻。”几名工作人员向记者微笑点头,很快便分散到各自负责的路段开始工作。刘江红说:“别看都是80后,大家都特别热爱这份工作,干起活儿来都特别有朝气,有干劲儿!

交谈中,刘江红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前面路段快车道上发现了渣土车遗落的大片渣土,和着雨水形成了大面积的泥土块,刘江红急忙打电话调剂其他组员前去支援,因为一会儿有高压清洗车清洗快车道,这样大的泥块清洗车是没办法清洗干净的,要事先把泥块清走才不会影响清洗车的工作。

刚处理好一个问题,紧接着又一个电话过来,同样是需要她来协调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的采访也就断断续续地抽空进行。

刘江红告诉记者,今天是桥西区卫生大检查的日子,这样的检查每周都要进行一次,一个月四次。“这是6月的最后一次,前面几次全部合格,这一次也绝对不能拖后腿儿!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银川检查模式——‘以克论净’,专门从银川学来的经验。”看到记者一脸迷惘,刘江红解释道:“就是检查人员拿着一个一米见方的木框,随机往地上一放,用小刷子将框内的土收集起来放到天平上称,快车道5克,慢车道8克,便道12克,超出这个克数便不合格。”看到记者目瞪口呆的样子,刘江红颇有些自豪地说“上一次抽查到我的班,便道上才2.5克。

确实值得自豪。

环卫工作本就既危险又辛苦,还要面对如此严格的检查,工人们会不会有情绪?

面对记者的疑问,刘江红说:“我们都知道干环卫很危险很辛苦,冬天的雪,夏天的雨,秋天的落叶,有时候真的能把人干哭了,我们都有过连轴干的经历,但我们干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既干了,就干好。

好在,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理解我们的工作,许多沿街单位都会主动给我们提供各种帮助,银行会给我们提供热水,在红旗大街上的轴承设备厂还专门给我们留出了休息的地方,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还有来自单位的温暖,让刘江红和她的班组感到格外开心。“现在单位特别注重我们工作条件的改善,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人机结合,把人力从劳动中最大限度的解放出来,安全性也提高了很多。”“我们科长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安全第一,质量第二。

刘江红说:“其实干环卫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要干的理由。我们班组里很多都是外地人,很多人家里都有困难。逢年过节科里都会去慰问有困难的职工,平时也尽量帮助工人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单位把各种福利劳保都早早地发到我们手里,工资也涨了。还为一线职工在沿途准备了休息室,设备特别齐全,空调、热水器、微波炉、床被等,比家里还全。”刘江红边说边拿出一张卡片,“这是单位发的爱心早餐卡,我们在工作完成后可以到36524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现在天热了,科里还买了两个大保温桶,每天熬了绿豆汤给我们送过来。”说起这些,刘江红一脸的满足。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