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区“一门受理”让群众求助有门

20.07.2015  09:21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各乡镇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统一的救助申请受理窗口

“本来想到镇里开个证明,我自己到区里跑。没想到,在这个窗口递了申请,不到5天就拿到了临时救助,解了燃眉之急……”在鹿泉区李村镇便民服务中心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前,刘立华高兴地说。

前不久,刘立华的父亲因车祸不幸致残,本不宽裕的家庭顿时陷入困境。“受理后,将申请报区社会救助中心,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参照核对结果,根据申请人需要拟定救助金额,再报区里审批、公示。”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程序都由她通过民政内部系统,在网上操作完成。

“以前都是自己跑,带齐材料、找到地方,也要跑四五趟才能办好。前前后后跑下来,黄花菜都凉了。”正在申请救助的王金海告诉记者,前两年,他的邻居想申请医疗救助,因为找不到相关部门,未能得到及时救助。“现在多好,低保、大病医疗、临时救助等,都能在这个窗口办理。”

“我们已督促指导各乡镇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及临时救助等集中在一个窗口办理。”鹿泉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区民政局在建设基层受理办理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完善部门间分办、转接流程,限定办理时间,及时告知或公开转办进度,建立长效机制,促成救助申请人和救助部门高效对接。

为了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保民生、托底线、救急难、保基本、可持续、促公平”的作用,各乡镇依托现有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统一的救助申请受理窗口,做到有专门办公服务场所,有救助服务人员,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到窗口标识明显,救助政策上墙、工作职责上墙、监督投诉电话上墙。依托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确保救助无盲区,真正做到救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通过“协同办理”,积极与其他有关救助部门联系,跨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杜绝“骗保骗助”现象,确保财政资金和救助资源真正用到困难群众身上。

此外,区、乡镇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专项会办、协同运作,初步形成基本生活、医疗、住房、就业等八项救助整体发力的新格局。鹿泉区民政局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一门受理与主动发现,力求救助无盲区;通过协同办理与快速响应,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