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手营子矿区用税收杠杆促转型 从灰尘满天到碧水蓝天

12.06.2014  13:24

□河北日报、河北网记者马建敏 通讯员田润红、杨国祥、高晶晶、董立彬

5年前,这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满目疮痍,人们纷纷离去;5年后,这里天蓝、云白、水净、地绿,一片生机,吸引大量游客。

短短5年时间,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覆盖率达60%,一年中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Ⅱ级天数超过350天。从资源枯竭的老矿区华丽转身为旅游休闲区,税收调控这只有形之“”,引导着老矿区经济快速转型升级。

献出宝藏留下废墟

鹰手营子矿区是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以煤炭、铜矿和铁矿为主的工矿区,区域内聚集着河北寿王坟铜矿、兴隆矿务局等17户国家、省部属企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区铜矿产量占到全国的1/4,原煤产量占全省的1/15。从1956年建区至2012年底,全区累计生产原煤8914万吨、铁粉1456.2万吨、铜含量13.85万吨,在兴盛时期的1950年至1980年,财政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献出去的是宝藏,留下的却是废墟。2009年,该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资源枯竭,国有煤矿陆续破产,全区5568名职工下岗难以安置,煤矿沉陷区治理需要2702户居民搬迁。曾经商贾云集的繁荣城区,个体工商户锐减近50%。据测算,1998年至2010年的十余年间,资源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年均下降5%,与其相关的运输、餐饮等地方税收平均每年减少120万元。城区人口十余年间减少了近50%。该区煤、铁、铜的消耗量分别占累计探明储量的86%、96%和96%。

长久以来的矿业开采及水泥制造导致严重的生态失衡。大量耕地和山场被征占,植被大面积被破坏,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采掘形成的采空区大片不规则塌陷,煤矸石、尾矿堆积如山,地表土质变得疏松,山体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刮风时浮尘漫天,百姓不得不捂口掩鼻。

税收手段倒逼小铁矿关闭

造成大气污染的幕后黑手,主要是一些小型铁矿厂。据业内人士介绍,矿石开采过程中需要炸药爆破,这会产生大量粉尘进入大气,如果矿石品位不高,还要进行精选,两道工序都会产生大量粉尘。一位家在矿厂附近的村民说,矿厂一开炮,家里就得赶快关门窗,洗的衣服都不敢拿到外面去晾。

治理污染刻不容缓,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承德市委、市政府加快鹰手营子矿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节能减排、生态建设、民生改善作为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鹰手营子矿区地税局运用税收调节经济作用,加大对铁矿业核实征收的力度,逼迫污染企业关停并转,促进矿区经济转型。严格的税收征管,逼迫一些小铁矿陆续关停,扬尘污染得到遏制。

据监测,自一些小铁矿关停后,该区扬尘污染对PM2.5贡献率由去年的27%下降到现在的10%,空气质量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