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泽郑富身:躬耕不辍43年 用心酿造人生美酒
长城网邯郸6月10日电(记者 霍文龙 助理记者 翟占一 通讯员 赵延平 王荣安 柴晓雅)6月10日我们见到郑富身的时候,他正在爬梯查看2米多高的储酒罐,梯子近乎直上直下,看到我们到来,郑老利落地走下梯子,身形之矫健,完全不像一个74岁的老人。灰白的短发、消瘦的背影、微驼的脊背,看起来就是最普通不过的老工人。但是,一提到酿酒,郑师傅眼睛就发亮,气色更加精神,话语也滔滔不绝,“这个是酿造普通白酒的生产厂房,那个是生产保健酒的厂房,这个机器是用来洗酒瓶的,这个是自动灌装线……”每一个车间、每一架机器、每一罐酒,郑师傅都如数家珍。
郑师傅在酒窖查看 王荣安 摄
川话为媒入酒行
“我和酿酒的‘媒人’是四川话。”提起如何开始接触到酿酒行业,郑富身这样说道。看我们听得一头雾水,郑师傅便将事情的原委向我们娓娓道来。
1971年,在中央积极倡导扶持地方工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鸡泽籍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厂长胡光志决定支持老家建厂,并带着五粮液的酿酒专家廖振江等来到了鸡泽。然而,问题来了,在当时普通话还不太普及的情况下,负责接待的县工业局三天也没找到一个懂四川话的人。当时在工业局做会计的郑富身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领导报告,“实在不行让我试试吧,我跟一个四川人搭过一段时间的伙计,大概能听懂一些。”与廖振江接触后,双方大概都能听懂对方口音的十之八九,老廖像抓到了救命的稻草,拽着郑富身的手一个劲儿地说:“小郑,你可不能走,你要是走了,我就真成聋哑人了,帮助鸡泽建酒厂可是胡厂长给我下的死命令,你走了我就真没法交差了。”就这样,已到而立之年的郑富身才正式踏入酿酒行业,到现在已经躬耕不辍四十三载。
“当时,廖师傅是手把手向我传授技艺,我既是廖师傅的翻译,也成了他的嫡传弟子,而这一切居然竟是四川话做的‘媒’,这在同行中,恐怕也是很有传奇味的。按照酒行的老传统,学徒进入酒坊,得先割三年草、次推三年磨、再煮一年饭,师傅在至少七年的观察、历练后,才能到酒坊学艺。而我因为机缘巧合,一上手就得到了师傅的真传。”提起师傅廖振江,郑富身满含深情与感激。
饱含深情酿人生
在与廖师傅确立了师徒关系后,郑富身开始一边拿着笔记本整天跟在廖师傅的身后,一字一句地记录各道工艺、每种配料、各种指标的要求;一边现学现卖,将学到的知识“翻译”成鸡泽话,教会一起参与筹办酒厂的鸡泽人。就这样,经过近两年的筹备、设计和建设,鸡泽县酒厂终于开窖了,“鸡泽五粮”也在八十年代初开创了响当当的名头。
从一个外行成长为酿酒业的行家里手,郑富身的付出也绝非一日之功。刚开始,廖师傅所讲的工艺、术语,对于郑富身来说真是一头雾水。对此,郑富身抓住了“勤”和“严”两个关键点。“勤”的方面,他紧盯师傅认真记、细钻研,并想方设法从外地借阅、购买自学资料,认真查阅工具书、学好每一道细节;“严”的方面,他做到严格按程序作业,对白酒烧制的流程、窖藏的时间和环境、调制的配比、酒精度的控制等指标一丝不苟,全心投入酿酒的每一道工序。有一次因工人偷懒,没有把存放在地窖靠里位置、窖藏期足够的原酒运到调制车间,而是就近取出了还不够年份的新酒,直接影响了成品酒的质量。郑老对此大动肝火,此后再没工人单独进过他的地窖,所有搬出的酒均由老郑现场指点。
“郑老是我们厂的技术元老,这里的每一个烧锅、每一个窖池都是郑老一手设计的;从烧制、窖藏到罐装,每一道工序都由郑老负责管理。”郑富身当前所在酒厂的厂长孟新华这样说到,“郑老家里经济条件很好,根本不缺零花钱,74的高龄仍积极投身酿酒行,这全凭他对‘酿酒’事业的热爱,‘酒’就是郑老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