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鱼重回“梦中水乡”白洋淀
中新社记者 李晓伟 崔涛
“鳑鲏鱼又回淀里来了。”这是“华北明珠”白洋淀渔民、年届六旬的刘麦子近来最高兴的事情之一。
鳑鲏鱼是中国原生的一种小型淡水鱼,它有着亮丽的体色,20世纪被欧洲引进后受到欢迎,被称作“中国彩虹”。家里世代捕鱼的刘麦子说,鳑鲏鱼一直是白洋淀的土著鱼种,味美价高,曾是当地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然而,这种渔民再熟悉不过的鱼,却一度在淀里濒临消失。“鳑鲏对水质要求很高,是一种生态指标性的鱼类。过去淀里受到污染,导致它们难以生存。”雄安新区安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臧培军说。
白洋淀自古以来被称为“九河下梢”,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华北之肾”。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受气候干旱、上游断流等因素影响,白洋淀干淀现象频发。上游城镇的工业污水、淀区百姓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淀,也加重了水体污染。到2017年,白洋淀整体水质为劣Ⅴ类。
“白洋淀的水不清了,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捧起来就喝了。”刘麦子感叹道,不仅是鳑鲏鱼,那些年白洋淀消失的鱼有很多,捕鱼收入越来越少。为了生计,当地渔民开始搞起水产养殖,但投喂饲料又加重了淀里的水质污染。
自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各项生态指标日趋向好。官方数据显示,目前,白洋淀水位稳定在7.0米左右,水域面积270多平方公里,水质从劣Ⅴ类全面提升至Ⅲ类以上标准,首次步入了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常年在淀上打鱼的刘麦子,亲身感受到白洋淀的水在一天天变清。2019年春天,在刘麦子记忆中已十多年很少见到的鳑鲏鱼,突然多了起来。惊喜之余,刘麦子明白:“水质好了,鱼自然而然就回来了。”
2018年以来,水产养殖业陆续退出淀区,恢复自然渔业。为加快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修复,安新县农业农村局还开展增殖放流,投放鱼苗、青虾苗、河蟹苗、中华鳖等。“现在淀里水也清了,消失的鱼又回来了,打鱼收入也多起来了,够我们老两口生活了。”虽然少了水产养殖的收入,但刘麦子仍感到欣慰。
河北省官方观测数据佐证了刘麦子的感受。观测显示,目前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4种,鳑鲏等土著鱼类重现白洋淀。不仅是鱼类,白洋淀野生鸟类已恢复到237种,比新区成立前增加了31种。一幅“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梦中水乡”景象正在白洋淀里重现。(完)
编辑:【梁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