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预警水污染”项目通过验收

04.01.2016  12:31

本报讯 (首席记者靳晓磊) 近日,在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 “石家庄市水源地生物监测预警研究及水质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会上,这一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和成果鉴定,标志着石家庄市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水源地生物监测综合预警工程应用。

近年来,国内多次发生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到饮用水源安全,而其发生原因和特点日益复杂,污染物种类也更加难以确定。但在同时,我国水源地监测均采用常规化学监测,难以对多种化学污染物和复合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易造成预警迟滞。

为突破常规水质监测瓶颈,确保我市水源地水质安全,市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无锡中科水质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河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石家庄市水源地生物监测预警研究及水质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研究工作。

该项目利用特殊鱼类进行水质监测,对生物综合毒性进行评价,可有效预警有毒物质引起的水体安全问题。这一项目也是生物监测预警集成系统首次在国内外的工程化应用,开创了山前水库带生物监测预警的新模式。

项目组科研人员从2013年初开始,在岗南和黄壁庄两座水库及两座水库上游11条入库河流中,选取了16个代表性点位,开展基于水质风险评估的特征污染物筛查。同时,选取青鱼作为水源地的“看门狗”,进行该种鱼行为与毒性响应的关系实验。

该项目所建成的水质监测系统,将生物和理化监测毒性预警相结合,达到智能化连续、实时监测预警、无人值守的目的;克服了大型、发光菌等其他类型生物监测设备维护不便、运行成本高昂、监测指标单一的缺点。

基于以上技术,我市在滹沱河上游入河北境断面、冶河上游入河北境断面和黄壁庄水库出库处,建设了3个智能化超级自动水站,建立了1套实验室标准模式鱼的驯化养殖及暴露系统,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水源地水环境生物毒性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和智能化在线监测预警网络平台,有效保障了我市水源地水质安全。

项目验收及鉴定专家组由9名技术和财务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倪晋仁教授任组长。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水源地生物监测综合预警工程应用,不仅为石家庄市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全国开展生物监测预警提供了良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