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天台山下 葛洪故里的“养生”学问

05.05.2015  11:37

这是天台山那个山的地方,村子的名字也是从这里来的……”天刚蒙蒙亮,记者就来到位于邯郸东部的天台山村,遇到了正围着村子散步的村民孙孟章。年近50的孙孟章外表看上去有点内向,但是只要一提到“天台山”三个字,他立刻变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难怪村里人都叫他“秀才”。

记者在新的天台寺的筹建处采访村民“秀才”孙孟章(左一)(张娜 摄)

孙孟章:“天台山,因为这个碑刻比较早了。这个是清代的,那个要早一点,是明代的,都是记载天台寺的碑刻。

秀才”说,肥乡的天台山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虽然名为“天台”,却与山的形状无关,倒是和远在浙江的天台山是一脉相承。

孙孟章:“当时一个浙江僧人到北方一带游学,到咱们肥乡天台山,看见‘平原大地、独现此山’,平原地方怎么有个山呢?这个僧人就在这个山上‘结庵而居’,造了个茅棚就在这儿休息了。当时山还没有名字,因为这个僧人从浙江天台山过来,就把这里也叫‘天台山’,后来我们村子也叫‘天台山’。

天台山存留的古庙(孙伟 摄)

肥乡天台山位于古黄河和漳河冲积平原上,不仅土壤肥沃,水质甘澈,而且地杰人灵,文化厚重。虽然如今天台山和天台寺都只剩下遗址,但是悠久的历史故事却被天台山人祖祖辈辈口耳相传。东晋时候,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也是出生在这里。

孙孟章:“在我们村出生的那个葛洪,人称‘小仙翁’。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有个方子,就是用青蒿搅成汁,让病人口服下去,寒热症就可以清除。因为他这个记载,(后人)发明了青蒿素,现在青蒿素已经治愈了世界上80%的恶性疟疾。因此,葛洪也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名医’。

记者正在采访村民(孙伟 摄)

物换星移,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天台山已是镇政府所在地。这里土地肥沃,没有污染,新打出的地下水,舀一瓢就喝,甘甜爽口。党支部书记卢振生带领全村修路、搞绿化、促商贸,现在村里道路宽敞、绿树成行、商铺兴旺。可是,老卢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偶然一天,他忽然在电视上听到了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葛洪。

天台山新民居(安倩 摄)

卢振生:“葛洪一生当中走的地方特别多,只要葛洪去过的地方,人家都把‘葛洪’的产业搞起来了,唯独就是咱天台山,这个出生地,现在还没有‘葛洪’的产业园。

这个发现让老卢懊恼地拍起了大腿:守着这么厚重的文化名片,怎么就没想到把它擦亮、用好呢?思路豁然开朗,急脾气的老卢说干就干,去年正月十五,他直奔葛洪的祖籍江苏句容县取经,在那里的“葛洪养生产业园”,老卢被深深地震撼了。

卢振生:“人家搞的那个,那就没法想象,搞得太好了。产业园种的都是葛洪医书上边的药材。养生这块,包括葛洪研究所,规模相当大,但是销量相当好,供不应求。

取经回来,老卢和天台山人再也按耐不住,他们不仅要在天台山也建一个“葛洪产业园”,还要重修天台寺等历史古迹,把旅游业也搞起来。记者采访的当天,正赶上北京新发地的菜商到天台山考察,一个大规模的高端蔬菜基地有望在此落户。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副理事长高军告诉记者,这里的淳朴民风,正是他们非常看重的条件之一。

记者安倩(左)听村民(右)讲解在大棚里种植高端养生蔬菜的注意事项(邯郸电台记者赵峰 摄)

高军:“刚才我们下棚,跟这位老人家简单的聊一聊,很淳朴,这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很可能现在的品种和技术不是特别好,但是有这样纯朴的农民、有这样好的自然条件,这就是一张白纸,好往上画画,涂一笔是一笔。

采访结束,卢振生拉着记者的手反复邀请再去采访,他说,村里的新鲜事儿会越来越多,因为,他们心中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河北电台记者孙伟、安倩、张娜、邯郸电台记者赵峰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