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2018年“驾临”月球背面

02.03.2016  12:01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代表委员和科研工作者带您了解中国科技大事

嫦娥四号2018年“驾临”月球背面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提案,得到数十名两院院士联名支持。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1日表示,中国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为“照亮”嫦娥四号“驾临”月球背面之路,一颗承载地月中转通信任务的中继卫星将在嫦娥四号发射前半年“”到发地月拉格朗日L2点。

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是第一次。探月活动中,利用中继星实现地球与月球背面的通信,是中国人的创举。相当于距离月亮8万公里的地方‘布’了一个通讯站,可与地球保持全天候的通信。”叶培建说。

嫦娥四号原本是探月二期“落月任务”的备份星。嫦娥三号圆满完成月面软着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嫦娥四号被赋予更新的任务和挑战——月球背面软着陆。截至目前,人类得到的月球背面的信息都是拍照得来的,而不是就地考察得来的。

月球背面和正面软着陆在‘落’月的本质上没有区别,嫦娥四号任务最大的难点在于人类在地球上无法与月球背面直接通信。地月关系有潮汐锁向,人类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看不到月球背面和部分南北极。如果不解决通信问题,就不知道嫦娥四号有没有落到月球背面、落得好不好,是否正常开展月面工作。”叶培建说。

如何解决地球和月球背面的通信问题?

科学家们想到了中继:朝地月拉格朗日L2点发射一枚中继卫星。在脑海里画张几何图形:月球在中间,地球和中继卫星分别在月球两边。跟地球相比,月球比较小,所以位于中间的月球几乎遮挡不住地球和中继卫星时间的信号传播。只要月球附近的信号传到位于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中继卫星,这颗中继卫星就实时对地通信。”叶培建说。

 

 

长征五号今年实现首飞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长征五号是我国即将于今年实现首飞的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也是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绿色环保火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院长谭永华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征五号将成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和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2016年,长征家族中的新晋“老大”——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正式首飞。而在今年早些时候,长征家族的另一名“后起之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也将踏上太空首秀的征程。预计到2020年后,长征七号将逐步替代现有长征家族的大部分运载火箭,承担我国70%左右的航天发射任务。

嫦五探亲”近了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在长征五号这位“身高”56.97米、最大起飞质量重达867吨的“大块头”护送下,“嫦娥”将以史无前例的最快速度从神州大地出发,安全到达月球,回广寒宫“探亲”,采样后返回地球。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将于2017年前后成为现实。这一次,嫦娥五号将首次从月球表面带回属于中国的探月成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谭永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我国将实施的探月三期工程计划,上面级氢氧发动机将两次启动,把嫦娥五号探测器推送到地月转移轨道,从而实现我国首次月球取样及回收。

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下半年发射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验证未来空间站关键技术。目前天宫二号已完成总装,各系统正在紧张备战。今年第三季度发射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乘载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并在太空驻留30天。今年的载人航天任务将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在天宫二号上进行多项实验。在完成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交会对接和空间科学实验后,天宫二号还将在2017年上半年验证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对接和资源补给技术。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空间站的建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今年不容错过的五件科技大事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2016年中国科技看什么?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代表委员和科研工作者带您提前了解今年中国科技不容错过的5件大事。

4月发射太空中的临时实验室“实践十号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抓总研制的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已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计划4月发射。“这颗卫星将成为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平台,为我国空间微重力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卫星副总设计师李春华说,这个临时太空实验室将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在为期15天的飞行中完成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重力生物效应、空间生物技术六大领域19项实验。返回舱将把实验样品带回地球。

量子“魅力”大爆发

量子是什么?它来自拉丁语quantum,意为“有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物质”。在物理学中,指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量子科学家的本领在于,可以对量子纠缠进行某种意义的“控制”,甚至异地“控制”。这种“控制”,能帮助不是科幻作家的你不敢想的很多事。比如,超级计算和加密通讯。

今年的量子好戏就要上演了——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完成载荷、平台产品研制,正在对发射星集成测试;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已完成1554公里主干线光缆勘查和改造,将进行二期现场实施建设……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团队担纲的两大量子项目进展顺利,将于今年建设完成。

C919将翱翔蓝天

中国人的大飞机终于要展翅高飞了。“我肯定愿意第一个坐这个飞机。”全国政协委员、大型客机项目总设计师吴光辉说。为什么取名C919?C是中国China的首字母,也是中国商飞COMAC的首字母。第一个9指天长地久,19代表我国首型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为190座。吴光辉曾透露,“C919”之后未来的型号也可能命名为C929,表示最大载客量将为290座。

高分”家族将添新丁

天眼”看地球,“慧眼”识九州。中国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中有一个“天眼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简称“高分专项”。

今年下半年,高分项目将再添新丁——具有1米分辨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的雷达遥感卫星高分三号。

据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介绍,我国力争到2020年形成具有时空协调、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范围观测能力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开眼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一个“大窝凼”里,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预计9月竣工,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高分卫星是“天眼”观地,射电望远镜是“巨眼”观天。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对科学家们来说,FAST具有极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它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质暗能量、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等。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