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政厅驻村组:村民的笑容是对工作的最大肯定

07.06.2014  05:35

12月10日,长城网刊登了题为《省民政厅驻村组:村民的笑容是对工作的最大肯定》的文章,对省民政厅驻村帮扶工作取得的扎实成效进行了详细报道。全文如下:

省民政厅驻村组:村民的笑容是对工作的最大肯定

 

长城网12月10日讯(赵晓慧)“我当了9年村支部书记,也见过很多工作组,这是第一次真正驻村帮扶的,要我说啊,是毛主席的工作队又回来了。”看到记者前来,河北省易县梁格庄镇夏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张进清的话匣子就停不下来了,从他口中,记者对省民政厅驻村帮扶工作组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而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记者对帮扶工作取得的扎实成效又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工作组在驻村帮扶期间的工作成绩,省民政厅副巡视员、驻夏庄村工作组组长张世通并不愿多说。他告诉记者,来了就是干事儿的,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村民的微笑。他说,村民的笑容是对驻村工作组近一年来工作的最大肯定。

   学校教室很暖和 上课再也不冻手

  “现在学校可好了。有暖气,上课也不冻手了,还有很多新玩具,有转着玩的,有跳着玩的,还有走着玩的,拍着玩儿的……”说到自己的新学校,夏庄小学四年级学生赵鑫雨眼睛都跟着亮了起来,“屋里特别暖和,再不用穿得像个大笨熊似的上课了。”

  小鑫雨的话引得在场的人一阵开怀大笑。张世通悄悄说,他从没想到驻村人员的工作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更没想到孩子们能有这么深的感受。看着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容,他觉得什么都值了。

  在校长孙建民的笔记本上,一句“吃完饭到学校工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详细询问之下才了解其中的原委。

  “经过严格的规划、设计和招投标后,夏庄村小学重建工作在7月份才正式启动。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校建好,工作组成员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孙建民说,正是这段时间,工作组成员们养成了一个习惯,吃了饭就去工地,盯进度、赶工期。

  “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马虎,生怕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学习。”驻夏庄村工作组成员朱昆说,孩子的事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必须拿出十二分的仔细和认真。

  “当时想着我们离开前是建不好了,肯定要留有遗憾了,没想到在临走前落成了,而且验收完全合格。”同为工作组成员的崔振启介绍说,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工作组还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准备新的书包和文具,“每个孩子一个新书包,里面装着50支铅笔,50个本儿,”崔振启说,他现在还清楚地记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明媚而灿烂。

  同为省民政厅的驻村帮扶点,北百泉村的孩子也一样有了自己的新学校,不仅如此,他们还有自己的希望食堂,每天,孩子们都可以在那里领取自己的营养餐,一袋奶、一个鸡蛋,外加一个面包。

  校长告诉我们,他们每天都会为孩子们煮鸡蛋、热牛奶。“为了均衡营养,还会换不同口味。有时候是纯牛奶,有时候是水果味儿的,还有面包,也有多种口味可供选择。”

  据悉,为了保障学生营养餐的安全健康,工作组和捐建方还特意在操作间安装了摄像头,对食品的制作和加工过程进行安全监控。

  “现在学校条件改善了,很多以前出去读书的学生都想着回来上课。到现在,已经有不少学生家长找校长表达这样的想法了。”省民政厅老龄办老年人权益保障处处长、驻北百泉村工作组组长黄正全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还不到招收学生的节点,但已经有学生转来学校上课了。“我们学校现在就有不少南百泉村的学生。”

  据悉,为了解决接下来可能增加的学生用桌、椅问题,工作组成员计划进一步募集款项,用以购买相关用品。

                   

 

                   

 

                   

互助院里笑声多 老人幸福有保障

   在学校的后面,是两村的互助幸福院。除设有棋牌室和活动室外,还有休息区。闲暇时间,老人们可以来这里打牌、聊天,对于那些坐不住的老人,室外的体育器材是他们的最爱。

  “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更愿意跟老同志一起交流,以前是轮流去各自家,现在好了,幸福院建起来了,我们老同志休闲娱乐也有‘根据地’了。”说到村里新建的互助幸福院,夏庄村老年协会会长杨勤别提多开心了,“老年人嘛,在一起就是说说话、打打牌、乐呵乐呵。”在杨勤的心里,有了互助院,老人们的幸福也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在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空巢老人,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精神世界,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张世通说,工作组建设互助院的初衷也在此,“不敢说解决问题,但最起码是希望能缓解这类现象。”

  不过,在夏庄和北百泉村,互助幸福院还承担着另外一项重要的“职能”——调解村民的家庭和邻里纠纷。

  杨勤告诉记者,由于在幸福院活动的多是村里的老人,很多还都是德高望重的,所以村里谁家有了点小矛盾、小别扭的也都愿意到“院儿里”来说说,经过老人们的调解,很多问题当场就解决了。

  “幸福院的存在,不仅给了老人欢乐,还给了村庄和谐。”杨勤说,类似这样的“业余调解人”,成为不少老人发挥余热的“重要角色”。

  这一点,是工作组最开始没有想到的。

  “一开始只是想着给村里的老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没想到能起到这么大作用。”张世通说,协调邻里关系是互助院建设带来的一个惊喜,而且这个惊喜远超出他们的预想。

                             

 

                             

                                 

        帮扶深化干群情村民不舍组员走

   “工作队跟我们说只是回省厅一趟,下周一就回来了,可这一走,就是‘撤离’了,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没来得及说。”说话的是北百泉村党支部书记白玉杰,他用哽咽的话语告诉记者,工作队的悄悄离开让他很难受,“他们给村里干了那么多实事儿、好事儿,却连个照面儿都没打,就走了……”话语中,是满满的不舍。

  同样有着不舍的还有苏义山。

  “工作组在村里的时候就住在我家,平时没事的时候我也经常去跟他们聊天。”苏义山说,工作组刚来的时候,他和其他村民一样不相信他们会真的待下来、住下去。“没想到队员们还真的就不走了,而且还帮我们村立规矩、搞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为村民谋福利。”他告诉记者,自己开饭店,但工作组人员却一次都没去吃过,相反的,自己倒经常去工作队驻地吃饭,“茶几一摆,自己炒两个菜,外加一点咸菜和煮面条,一顿饭就解决了。”

  夏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永明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原来在驻村帮扶期间,张世通的喜添外孙,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村干部也替他高兴,于是就想着请他喝顿酒,好好庆祝一下。好说歹说之后的结果是张世通亲自下厨,在驻地做了几个菜和大家吃了一顿便饭。

  “没有酒,但却真的开心。说明他们真的接纳我们了,把工作队当自己人了。”张世通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

  “村民都是特别淳朴的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对我们好。”据张世通介绍,驻村帮扶期间,经常会在门口“捡到”蔬菜,“有时是一把韭菜,有时是一个茄子,还有的时候是几棵葱……”等到工作组去问时,村民们都说不知道谁“丢”的。“后来我们就自己种菜,吃不完的就分给周围的群众,也算是一种回馈吧。”

  采访最后,张世通告诉记者,他希望能跟村民一直保持联系,也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让村子早点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