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村名镇名城]马兰峪:从历史名镇到文化新镇

06.08.2015  13:33

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遵化市马兰峪镇明清文化一条街“永旺大街”。遵化市委宣传部/供图

  长城网唐山8月5日讯(周宏武 刘春宝 刘海燕 记者 邢丁)从商贾云集的千年古镇,到朝气蓬勃的文化新镇——马兰峪这颗镶嵌在畿东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载风霜的洗礼,依然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京东名镇马兰峪,古称马兰城,早在明朝就闻名于世。清道光年间建兰阳书院,又名兰阳,后称马兰峪。在市区西北23公里的府君山下,清东陵东面风水墙外。东临名胜汤泉,南与陵区三镇之一的南新城相对,西接清东陵,北靠长城要隘马兰关,为遵化市西北部重镇。

  古镇建年无考。《遵化州志》记载:“遵化州界之长城,战国燕筑,秦复修。历代迭葺。”由此推理,自马兰口建关隘,此地即为驻兵之所,逐渐聚成村落,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明初洪武年间,大将徐达为扼守马兰口关,在此建城池以作屯军扎营之用;后戚继光镇此期间,又在原城墙外面包上一层砖,顶端筑垛口,门洞加岗楼,使城池固若金汤。“幽关即傍马兰开”道出了马兰峪“守御要地”的战略地位。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修建陵寝后,这里成为守陵机关驻地,先后200余载内始终不断地兴旺发达着。

  作为满族集居之地,这里一直为清王朝和日本侵略者所重视。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京营房总官兵到职后,便奏明皇上创办“兰阳书院”,后又连续建义学多处。日本侵略者铁蹄踏进这里之后,立即在圈里的南大村创办“东陵学院”,以此来奴化中国人民,为其侵略行径而效劳。

永旺塔。遵化市委宣传部/供图

钟楼。遵化市委宣传部/供图

  马兰峪底蕴深厚,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解放前,这里有寺、庙、庵、塔等72座,著名的如府君庙、天齐庙、鲁班庙、真武庙等。其中三座更为佼佼:一是鲁班庙前大戏楼。一般的戏楼前面为4根柱脚,而此楼为2根石柱,据说是仿照北京颐和园大戏楼而建造,有“京东第一戏楼”之称。二是永旺塔。据传明万历十年,当时镇蓟总兵戚继光为保国泰民安而建造。三是药王庙。它是当今马兰峪仅存的古建筑之一,名之为药王庙,实为诸多庙宇之冠。

  “兰阳八景”亦名传于此,特别是老柏、神槐、古磨、更钟、尤为神奇,清代刑部尚书韩崶曾赋诗诵之。如《更钟》诗云:鋐然一声来,万窍皆蚯蚓。长夜何漫漫,时一发猛省。底须街鼓挝,似待宫漏永。悟兹寂时喧,万事付笑。

  风土人情浓郁独特。饮食十分讲究:菜肴讲究注重色、香、味、样,上菜样色讲先后顺序,座位次序也有章法。烙炸称得上是马兰峪的名吃,据说这个名子是慈禧太后来东陵谒陵时所赐。马兰峪的花会也名声在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逢年过节经常演出。

  掌故、传说,丰富着这里的文化内涵。如神猴变成了“猴儿山”,永远拆不掉的“二郎庙”,康熙皇帝驻跸的“麒麟山”,镇南面的乾隆一怒“扳倒井”,城北震慑徐二老虎的“刀把官房”,城南的“水漫金星山”,城东奉圣夫人墓的“康熙娘娘奇闻”,城西“双妃陵”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