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香炉的灵魂对语——访宣德炉藏家王军

17.10.2014  11:25

■本报记者 张晓娟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少年时,读张爱玲的《第一炉香》,觉得焚香、静读是那样美。后来慢慢了解,在我国,香和因香衍生的文化,渗透在历代文人的生活起居中,熏衣、读书、祭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炉,作为香的良伴益友,也成为最重要的文物门类之一,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史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日前,“稍可雅集—紫玉轻烟”香炉展在省会揭幕,30多座细腻温润的宣德炉(也称宣炉),将展厅衬托得端庄典雅、古色古香。现场,醉心香炉收藏的参展人王军,与记者聊起他与宣德炉的故事。

炉之文化:

流传后世的珍贵遗产

研究香炉的历史,要追溯中华香文化的发展史。王军介绍,香料,自进入先人的视野,就被赋予了很多精神层面的意义。例如大诗人屈原就以“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箬兮遗所思”借香咏怀。悠悠千载,焚香,除了祭祖和礼仪等,更多被文人用来提神醒脑以及营造舒雅氛围。香炉也伴着香一起,随着我们的民族一路不断发展、演变,最终涵盖民俗、文学、冶金等众多学术门类,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精神追求。

春秋战国时,我国就出现了专供取暖烧炭的炉具;西汉初年,熏香炉进入了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魏晋时代,香文化上升到新的高度,焚香成了修炼身心的功课,而香炉也朝小型、精致方向发展;宋朝之时,“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并称“文人四艺”,香兽炉、汝窑瓷炉等被置于案上,揣在怀中,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相传,苏东坡、黄庭坚等都是制香、玩炉的大家。李商隐的《烧香曲》中曾有“兽焰微红隔云母”之句,就是说香兽炉,用的是“隔火熏香”法。

明朝宣德年间,宣德炉的诞生把香炉文化推向高潮。据考证,这场被西方人称为“文艺复兴”的大事件,源自当时手工从业者高超的技艺,以及郑和从西洋带回的暹罗国风磨铜等铸造原料。宣炉完工后,见过的人都惊为天物,它精纯坚实的质感、柔腻温润的触觉、含蓄诱人的炉色,加上质朴流畅的造型,完全吻合当时士大夫崇尚素雅、讲究神韵的审美情趣,成为后世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炉与鉴赏:

备受推崇的文房之首

宣德炉被明代文学家文震亨推崇为‘文房之首’。它以5000年青铜文明为骨,1000年陶瓷文明为肉。其款识雅、皮色美、音色佳、手头坠给鉴赏者带来视觉、触觉、听觉乃至心灵的极大愉悦。”记者跟随王军漫步于展厅中,听他详尽介绍各种宣炉之美和盘玩之趣。

据记载,当年宣炉共计117款,其中有图样的87种,包括鼎、炉等。此次参展的有“耳朵”形似小桥的桥耳炉,形同帽翅的朝冠耳炉,还有战国的蟠虺纹鼎、带铭文的西周青铜盂、二龙戏珠纹莲花式香盘等等。王军表示:“宣炉简洁优美,皮色更是一绝,有富贵喜人的红色、沉静文气的绿色、高贵古朴的黑漆古皮等上百种。此外,宣炉的金属配比不同,颜色也不相同。甚至随着盘玩的年数递增,深浅也在不断变化。可以说浅有浅的好、深有深的妙,深浅均妙趣横生。

对于广大爱炉者来说,铜炉的盘玩,是对铜炉之美深刻体味的过程,更是与铜炉灵魂展开对语的过程。藏家王军以过往的经验,特别提醒大家,盘养的过程,要耐心、细心,慢工摩挲才能养出珠光宝气。

炉和收藏:

多上手学习规避风险

王军与香炉结缘,始于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牧心斋主人张明,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也是在这位良师益友的帮助下,王军跨入收藏行列,购入了人生第一座铜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王军笑言。如今,他手上藏有几十座器形、皮色不同的宣炉,并由此奠定了我市收藏家在全国铜炉收藏界的话语权。

在铜炉收藏过程中,王军有过捡漏的狂喜,有过与好炉擦肩而过的遗憾,甚至有过三次为买炉卖房的经历。谈及收藏的收获,王军感慨:“铜炉的器具之美,以及它蕴含的文化底蕴,让我在收获物质回报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质的飞跃。以前,回家就是玩电脑,如今,每天晚饭后,带动全家人一起读书学习。去朋友家串门时,我一般会选本对方喜欢的书,拿上一管沉香,分享文化带来的幸福感。

据了解,宣德炉问世以来,曾数度掀起铸造和收藏高潮。王军建议大家,多观摩,勤学习,最好上上手,切勿盲目跟风购买。举办这次香炉展就是为了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香炉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绵延更迭。

大明宣德炉 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启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历史上,用皇帝的年号来命名某种器物的名称仅此一例。2003年,收藏家王世襄的21座宣炉,拍出了1400多万元,引起人们对铜炉收藏的重视。2010年,这批宣炉又创下1.35亿元的高价,带动了收藏者的投资热情。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