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河北省侦破食品领域犯罪案件321起

20.06.2014  14:34

毒鸡爪”生产现场

毒鸡爪”生产现场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白云)19日上午, 石家庄 西清公园进行了举行食品安全主题宣传日活动。全省11个设区市、冀中公安局和定州、辛集市公安局将同步举行宣传活动,通过实物陈列、照片展览、现场咨询、警群互动等方式,对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打击食品犯罪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记者获悉,2014年至今,全省已侦破食品领域犯罪案件3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3人,捣毁黑窝点241个,涉案价值5300多万元。

    在警方公布的多起案例中,多名嫌疑人在被处以巨额罚款的同时,还被处以不等的有期徒刑。

    食品犯罪家族化

    2011年成立的省公安厅食品药品安全保卫总队,共破获食品类案件143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76人,捣毁黑窝点、黑作坊1053个,涉案金额4.2亿元,战果显著,成绩突出,有力打击了食品违法犯罪的嚣张气焰。

    特别是在2013年,全省公安机关食药安保队伍主动作为,锐意进取,对食品犯罪“零容忍”、“零懈怠”,重拳出击,重典治乱,部署开展了贯穿全年的“餐桌保卫战”专项行动以及“打击伪劣肉制品犯罪破案会战”、“集中打击乳制品犯罪”、“圆月行动”等一系列阶段性专项行动,共破获食品类犯罪案件8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80人,侦办部督重大跨区域犯罪案件38起,捣毁“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617个,涉案金额1.7亿多元,2013年破案数量是2012年的3.5倍,位居全国前列,多次获得公安部通报表扬。

    2014年至今,全省已侦破食品领域犯罪案件3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3人,捣毁黑窝点241个,涉案价值5300多万元。

    警方分析,从工作中掌握的情况看,我省食品犯罪仍呈上升、多发趋势,涉及面广,范围大。已全面涵盖种养殖、加工、销售、运输、储存、包装等环节,涉及的食品不但包括畜禽肉类及其制品、农产品、调味品、酒水饮料等人民群众餐桌上的常见食品,还有应节食品、保健食品等热点消费品。带有行业“潜规则”性质的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存在,而且制假方法不断翻新、作案手段不断变化,专业化、组织化、智能化的犯罪特点日益突出。

    具体表现为:一是犯罪人员家族化。由于家庭成员、老乡之间比较熟悉、相对信任,对外隐蔽性强。因此,参与制售假劣食品的人员多是家族成员。二是犯罪方式专业化。制假方法已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向技术化、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三是犯罪领域广泛化。食品犯罪目前已全面涵盖种养殖、加工、销售、运输、储存、包装等环节,涉及的产品涵盖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数食品类型。四是网络犯罪明显化。由于互联网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即时通讯工具、网络销售、支付平台的方便、快捷,利用网络宣传、销售、交易伪劣食品、保健品的犯罪越发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