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食品安全大事盘点

06.01.2015  11:58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2014年,我国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德治”与“法治”并举,以改革的思维、法治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专项整治、日常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使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本报特别策划推出2014年我国食品安全大事盘点,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此进行分析点评。

1. 为最严格监管提供体制制度保障

事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13个省(区、市)完成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充分考虑食品药品监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特殊重要性,保持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的系统性。
  6月23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对2009年通过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作了大幅度修订,旨在“为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体制制度保障”。这次修订亮点颇多: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建立最严格的各方法律责任制度。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手段,对违法生产经营者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对失职渎职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实行最严肃的问责,对违法作业的检验机构等实行最严格的追责;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12月22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再次提交审议。此次修改涉及章节内容较多,改动部分较大,涉及了食品运输环节管理问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交叉时的适用问题、行业协会和媒体的监督问题、淘汰高毒剧毒农药问题等业内长期关注的问题,而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保健食品的备案等近年来开始备受公众关注的议题也有回应。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食品药品独立监管,更有利于提高监管效能。这次食品药品机构改革的目的是整合相同事权。当前机构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把食品药品监管的基层力量和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防范食品药品安全在一线失守。
  《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是一部与所有人利益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本次修法的主旨,是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推进食品安全工作,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2. 农村食品市场打响“攻坚战
  事件:三部门联合启动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行动
  3月13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加强农村食品市场日常监管,实施综合治理,夯实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基础,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8月29日,国务院食安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决定自今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行动。即:严厉打击无证无照行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严厉打击销售、使用无合法来源食品和原料违法行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采购活动;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侵权仿冒和“五无”食品违法行为,规范食品包装标签标识管理;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两超一非”等伪劣食品行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过程。
  截至12月,专项行动共检查食品生产单位42.42万户次、食品经营户386.88万户次,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14.29万个次,开展监督抽检25.36万批次,依法取缔无照经营2.28万户,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1142户,吊销营业执照642户,捣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窝点1375个,查扣侵权仿冒食品数量36.19万公斤,累计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4.51万件,其中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749件,受理并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4.68万件。专项整治行动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市场是不少无照经营餐饮、加工伪劣食品、销售“五无”食品的集中地,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对农村消费者危害更大。加大对这一区域食品的监管,是提升全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基础。
   3. 食品国家抽检步入“常态化
  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定期公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
  5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小麦粉等11类食品监督抽检情况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此次抽检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成立后开展的第一次食品监督抽检,较以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的监督抽查,本次食品国家监督抽检工作覆盖地域更全,抽检批次更多,问题处理更及时,取得了明显成效。此后,食品国家抽检已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9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了2014年第一阶段20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监督抽检信息;12月5日,公布了本年度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监督抽检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食品国家抽检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公开透明,有利于消费者提高对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的了解;更有利于企业自律。
  4. 监管“触网”向规范看齐
  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今年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都明确对“互联网交易”的主体、平台进行了准入资质、责任划分,并有一些追责理赔等方面的规范,以共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3月15日出台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5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对互联网食品经营者提出了准入门槛:应当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者备案凭证;取得食品、保健食品生产许可或者备案凭证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互联网经营食品、保健食品的范围应当与其经营许可或者备案范围一致。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负责人:立法的目的是确保公众利益,在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引领、助推行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给公众生活带来了便利。立法是顺应历史潮流。
   5. 常抓不懈“福建经验”获肯定
  事件: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现场会在厦门召开
  自2001年起,福建省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该工程连年被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福建省14年的努力,获得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全省未发生一起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生猪瘦肉精检出率由2000年的70%下降到目前的“零检出”,蔬菜农药残留抽检超标率由2000年的30%下降到目前的2.6%,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超标率从2000年的30%下降到目前的1%,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7.4%。福建省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实现了从治标到治本的持续深入,从主体到平台的延伸拓展,从体制到机制的创新完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治理“餐桌污染”现场会上强调,要总结推广福建治理“餐桌污染”的成功经验,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福建省将“餐桌污染”治理工作实施得有声有色,使全省食品安全实现了质的飞跃,最根本、最成功的经验就是14年的坚持不懈。食品安全治理没有捷径可走,持之以恒是其必由之路。
   6. 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全面洗牌
  事件:多项政策密集发布,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
  去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部署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今年5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换证审查及再审核工作情况,全国13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中有51家未通过“史上最严监管”制度审查,82家获得重新许可。

6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布了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到2015年年底,争取形成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5%;到2018年年底,争取形成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超过80%。国内乳粉市场迎来全面整合。
  此外,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自今年4月1日起,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中文标签必须在入境前已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得在境内加贴;5月1日起,未经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允许进口。这意味着海外婴幼儿乳粉生产商也面临重新洗牌。
  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广东省奶协顾问王丁棉:今年是多项国家奶业新政落地的一年,目前还未见到企业并购重组高潮的出现。国家整顿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一系列举措,必将促使企业在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消费者对国产奶信心正在提振中,但解决行业信任危机仍需假以时日。
  7. 食品召回制度上升到立法层面
  事件:《食品召回和停止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8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就《食品召回和停止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的严重和紧急程度,意见稿规定,食品召回分为紧急召回和一般召回。其中,食用后可能导致死亡或者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需要予以紧急召回。对于紧急召回,食品生产者应当在知悉相关风险后24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书面召回计划,同时立即实施召回。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食品召回制度一方面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事态蔓延恶化,避免导致更多伤害,另一方面也给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体现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相关企业的声誉将受到极大影响,对企业也是很好的警告和训诫。

8. 福喜事件”拷问规模企业监管

事件: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被曝用过期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7月20日,媒体披露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的食品生产过程违法违规行为,麦当劳等连锁食品经营单位使用问题食品原料。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立即部署安排对该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处理,并要求各地彻查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问题食品。7月23日,上海市公安局依法对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质量经理等5名涉案人员予以刑事拘留。

9月22日,福喜中国在其官网上发表声明,称将针对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执行员工遣散计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其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必须认真负责保护消费者健康、自己的品牌和名声。以抽样、检测为主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国际通行的以过程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因为,前者不能发现和预防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往往为时已晚;只有过程监管才能发现隐患,预防问题的发生。

9. 吹哨人”制度渐行渐近

事件:安徽实行食品质量“吹哨人”制度

今年7月,“上海福喜”事件发生后,有专家建议食品行业引入“吹哨人”制度。8月,涉事企业肯德基、必胜客的东家中国百胜表态将推行“吹哨人”制度,鼓励内部举报。百胜成为行业内首个推行“吹哨人”制度的企业。实际上,早在今年5月,安徽省就率先实施了“吹哨人”制度——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向全省发出《关于开展宣传动员食品生产企业员工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活动的通知》、《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全省食品生产企业员工书》、《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提示》等文件,同时推出奖励制度,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企业的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违规违法生产行为进行举报,从源头管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9月,安徽省局决定在餐饮消费环节推行“吹哨人”制度,向全省餐饮企业发出了《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全省餐饮企业员工书》,呼吁餐饮企业的员工从内部监督企业生产,一旦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立即向主管部门举报。安徽省首推内部员工举报奖励制度以来,共接到数十起内部员工举报,其中不乏涉及食品质量安全的大案要案。

11月,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在餐饮企业规范使用添加剂承诺会议上表示,为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该省正在探索“吹哨人”制度,鼓励企业员工对餐馆违规行为进行有奖举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食品生产企业员工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监督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敢于对违法行为说“”,保护企业平稳发展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

10. 可追溯验明食品“前世今生

事件:“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正式开通

2月,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试行)》,更加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电子追溯系统为基础,以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为核心,实现食品从农产品市场准入到生产经营各环节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

6月14日,由工信部牵头建设的“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正式开通。6家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2家白酒生产企业,以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肉类食品被作为先期试点企业和产品纳入可追溯平台系统。平台开通后,以往由企业分别建设的质量可追溯系统实现了与国家平台的对接,消费者只要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产品二维码,或在平台网站输入产品编号,即可追溯查询产品的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环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方便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平台网站,追溯所购买的产品来自哪个企业、如何生产、如何检验以及属于哪个监管部门监管,更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11 . 食安保险迈入快车道

事件:各地逐步推开食品安全责任强制险试点

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进行了部署,提出要以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等为重点,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湖南、浙江、山东、福建、河北、湖北、内蒙古等省市区纷纷加速食品安全责任强制险试点工作进程。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投保率不足1%。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这是一个新的尝试。首先有利于分散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因为一个违法企业的违法行为将殃及一些守法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其次,违法企业如果资不抵债,保险可以让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故中得到及时的救助和补偿;第三,可以减轻政府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财政压力。

12. 台湾地区地沟油波及大陆

事件:台湾地区查获百吨级地沟油大案

9月4日,我国台湾地区警方通报,经侦查发现,有不法业者在屏东、高雄等地经营地下油厂,用回收的馊水油和皮脂油等废油混杂炼制食用油;同时查出该油厂劣质油有242吨流向强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该事件很快波及大陆,国家质检总局紧急排查,确认77个使用了问题猪油的用户名单。随后,全国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纷纷对当地食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福建、浙江等地均查出台湾地区问题油产品。10月,该案侦结,郭烈成及强冠公司董事长叶文祥等8人,被提起公诉。11月,我国台湾地区又曝出北海油脂以非食用油及饲料用油混进食用油精制成食用猪油。该事件波及广泛,我国台湾地区食品安全遭重创。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兴国:地沟油来源非常复杂,也很难通过标准方法检测出来。比如动物内脏提炼的油,通过精炼以后很难将其与合格食用油区分。因此,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检测方法来确定一种食用油是否是“地沟油”。防止“地沟油”流入餐桌的唯一方法,就是严格加强食用油的原料监管,建立并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