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出租车寒冬是伪“互联网+”之痛

29.12.2015  13:05

  作为普通出租车的升级和补充,福州市于今年6月开始由公交、华威两家出租车企业投放运营预约出租车。按计划,今年底前预约出租车要投放500辆,但目前仅投放100辆。记者调查了解到,福州市预约出租车遭遇预约量少、车辆闲置等尴尬,持续的亏损让企业不得不申请延缓投放。(12月28日 《福建日报》)

  出租车公司推出预约出租车,无非是想赶上“互联网+”的浪潮,在与各种专车平台的竞争中,扳回劣势。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预约式出租车不但没有遏制专车市场的扩张,反而连吃败仗,遭遇预约量少、车辆闲置等尴尬,不得不申请延缓投放。与专车相比,预约式出租车有运营牌照,司机更专业,乘坐安全性更高。按理说,被挤出市场的应该是专车,何以预约出租车率先遭遇“寒冬”?

  其实,预约出租车遭遇“寒冬”,并不意外。一方面,预约出租车的使用体验太差。由于数量有限,“只有提前几天预约才能约到车”,否则,乘客就只能接到冰冷的“抱歉,附近暂无车辆接单”。显然,如此使用体验很难吸引乘客。更重要的是,预约出租车的价格毫无竞争力。“和普通出租车相比,走短程约租车只贵几块钱,如果是10公里以上,约车的费用要增加将近1倍”。试想,连普通出租车都pk不过,预约出租车如何与大把撒钱补贴的专车竞争呢?顾客怎能不用脚投票呢?

  事实上,预约出租车遭遇“寒冬”,输在缺乏互联网思维上。试想,在各种专车软件大把撒钱,搞各种花样的补贴,占领互联网打车市场的情况下,预约出租车依然想的是自己的眼前利益,出现亏损就开始坐不住,如此能竞争过专车么?预约出租车虽然披上了“互联网+”的外套,却依然是过去出租车的低水平服务,频频拒载、长时间让乘客等候,怎么可能吸引来乘客?可见,预约出租车的寒冬是伪“互联网+”之痛。

  目前,有关人士建议,主管部门与预约租车企业共建一个大平台,将一般出租车和预约出租车都纳入平台管理。虽然,建立统一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资源、提高供给、增加约车效率,但假若出租车公司没有补上互联网思维,依然凭着运营出租车的思路运营,预约出租车依然逃不出伪“互联网+”的窠臼,大租车平台也难免会“门前冷落鞍马稀”。

  出租车试水互联网+当然是一件好事。但相关单位一定要意识到,并不是建一个网络平台,就是跟上了“互联网++”的潮流。更关键的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运营。比如,在使用体验上,要摆脱传统出租车“脸难看、频频拒载”等问题;在运营理念上,要懂得运用互联网+企业模式,而不是一看到亏钱就开始后退;在平台建设上,要有开放、共享思维,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拥抱“互联网++”,摆脱目前的“寒冬”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