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存学费送课时返本金家长数亿元投资或“打水漂”
预存学费送课时返本金
家长数亿元投资或“打水漂”
——多地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涉嫌欺诈的背后
近期,我国多地接连发生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涉嫌欺诈案。在北京、河北、苏州、上海等地,万余家长受“存学费,送超长免费课时,返本金”“存学费,享低折优惠,可随时退款”等广告诱惑,遭遇数亿元教育投资可能血本无归的悲剧。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整治教育领域特别是社会教育机构非法集资乱象。
预收学费数亿元后老板跑路
聚智堂是一家全国连锁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近日,该机构突然停业,负责人涉嫌跑路,不少预存了高额本金的家长被“深套”。目前,北京、天津警方均已介入调查,涉案金额可能高达十几亿元。
聚智堂诱人的一招是“感恩聚划算”套餐。家长预缴不同金额的学费本金,按一定利率产生利息,但“利息”不是现金,而是聚智堂的不同课程。预付越多,赠送课时也越多,学完到期,承诺返还家长本金。
据记者了解,有家长预存金额近百万元。随着多家分校区接连闭校,众多家长预存本金或将“打水漂”。
同样遭遇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收费欺骗的,还有河北、江苏、上海等地的家长。近期,河北警方查处一起特大欺诈骗局。“中国为民教育网”打着教育培训的幌子拉人头、收会费、发展下线,覆盖20余个省区市,注册会员约18万人,涉案金额约2亿元。
在江苏,苏州新动态语言培训机构负责人跑路引发100余人集体诉讼,法院已判决机构退还预收学费180余万元,钱却因老板跑路至今未追回;在上海,600余名家长向童意创想培训机构支付了平均近万元的学费后,带孩子上课时却遭遇“铁将军把门”。
预存学费需明确收费边界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三大“硬伤”。
——以预收学费变相非法集资。预收费模式在教育培训领域十分普遍。但记者调查发现,许多企业以预收学费是行业惯例为幌子,变相非法集资。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尹富强认为,教育培训机构吸收公众存款从事金融理财等其他非教培业务,均属于超范围经营。诸如“存钱、赠辅导课时费、到期归还本金”的经营模式创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诈骗罪。
——证照不全涉嫌非法经营。依据相关规定,成立正规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办理教育部门的办学许可证、民政部门法人登记、物价部门收费许可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证照俱全的社会教培机构并不多。
——预收学费资金管理成“暗箱”。社会教培机构资金链断裂一般有两大原因:一是内部财务管理出现问题;二是外部投资失败。
教培机构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某社会教培机构天津分校校长表示,社会教培机构既是学校更是企业,这种双重身份为“打擦边球”经营提供了很多便利。
“比如,你可以先到工商部门注册教育咨询公司,再以咨询的名义开展教育培训。办学过程中,因为没有在教育部门备案,教育部门不会管,而工商部门通常又不会对机构招生资质、教学质量、师资来源、经营内容等进行详细监管。”这名校长说。
承办苏州新动态培训机构跑路案件的法官建议,改变监管不力局面,工商部门应提高培训行业准入门槛,在准予注册前对其注册资金、经营规模、经营资质、信用记录等进行严格审查,教育部门应对培训机构加强审核,必要时采取注册登记制。
防范预收学费“狮子大开口”,需明确规范收费边界。监管方应对预付费金额的上限、预付费的周期予以明确规范。(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