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鞋子论……“习式流行语”深刻影响中国

15.11.2014  14:16

    “习式”风格的流行语同总书记所倡导的转变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的理念一脉相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习近平同志上任两周年以来,不仅在内政外交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为世人所称道,他举重若轻、亲切质朴“习式风格”的词句,也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语”。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传递出来的亲民形象为民众所认可熟知。甚至“习大大”这个亲切的称呼本身就已经很深入人心。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风格,语句质朴而通俗,不拔调子;直接而精炼,不绕弯子。谈学习,“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谈改革开放,称其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国家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谈和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这些“习式流行语”,有些是由无到有,有些是古语新用,很多话都让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

    “习式流行语”与党的作风转变一脉相承。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形成后不久,就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体现在讲话上,就是要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话,要讲真话和实话,而不是大话和空话。“习式流行语”的风格与新一代领导集体所倡导的转变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理念一脉相承,如“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

    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朴实无华的语言以及通俗易懂的论证。比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口语化的表达方法一下子拉近了讲话人和听众之间的距离。

    “习式流行语”注入了中国外交理念。习近平在他国发表演讲中或阐明主张,或抒发情感,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多重维度,寻找中西方共同的文化渊源以期获得听众的情感共鸣。比如,他将中国梦的概念引入,使其取得世界的共鸣,“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亿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

    不仅如此,他在外交演讲中还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中国俗语,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以及中国话语注入到中国外交理念中。比如,他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表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文明冲突”。

    有分析家指出,这样的语言没有高调和口号,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而是一种近乎谈心式沟通交流,让人产生真实的感受。他在坦桑尼亚演讲时,一开口用“哈巴里”打招呼,用“阿桑特民萨那”来谢谢大家,在细节处体现一位大国领导人的亲民风彩。

    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习式风格”已经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当中的一大亮点。也应当指出,习总书记的讲话体现的不仅仅是他的个人风格,还代表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朝着更加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方向发展。这些转变,必将推动中国未来的发展与进步。

    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观备者观野。习近平同志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不仅使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平添更多人格魅力,使中央与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近,而且为广大广大党员干部竖起了一面旗帜,让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执政原则,更加贴近人民。更重要的是,这些语句凝聚着中国最高领导核心所思所想并将影响国家行为,必将影响未来中国,甚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