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沉默杀手”要敢于亮剑
9月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汇集了众多专家智慧的防治慢性肾脏病“杭州倡议”发布。与会专家呼吁公众关注肾脏健康,重视慢性肾脏病防治,医务人员规范诊治流程,基层机构提升服务能力。
慢性肾病防控要有全程观
慢性肾脏病具有早期起病隐匿、中期进展迅速、晚期危害巨大的特点,因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一项1990年~2013年的研究显示,23年间,全球人类预期寿命提升了5.8岁,而慢性肾脏病人群的预期寿命反而降低了0.1岁,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了38%。我国2012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达10.8%,患病人数过亿,致残致死率增速位居慢病之首,但其知晓率仅为12.5%。
对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教授表示,普通人群对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依然远低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我国慢性肾脏病人群基数庞大,其中1期~2期的早期患者约占84%,因此,要重视对慢性肾脏病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健康宣教、定期随访等方式实现综合管理。
哪些人属于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秘书长、贵州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查艳教授介绍,糖尿病、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病恶化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高尿酸血症、结石病、梗阻性肾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均属于高危人群,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慢性肾脏病家族史的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肿瘤患者也需特别留意。“建议社区增加对尿常规的日常监测,及早发现血尿和蛋白尿等异常情况。公民要及时干预日常行为习惯,注重慢性肾脏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针对慢性肾脏病的特点,“杭州倡议”提出,要树立从发现、诊断到治疗三位一体的慢性肾脏病全程防控理念,引导全社会注重肾脏体检,促进慢性肾脏病早发现、早干预,3年内将慢性肾脏病知晓率提高到20%以上;加强高危人群肾脏监测和行为干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规范肾脏替代治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多渠道提升基层能力
基层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然而,我国基层慢性肾脏病防治能力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我国北部和西南地区的慢性肾脏病患病率更高。专家指出,要进一步提升慢性肾脏病规范诊疗的能力水平和医疗质量,针对基层、边远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大帮扶和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利用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慢性肾脏病诊疗的同质化程度。
“杭州倡议”提出,要注重专科医师培训,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级联动防控体系;推进基层专科建设,加强基层服务团队建设,推进基层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减少“因肾病致贫、因肾病返贫”。陈江华表示,建议基层医院将慢性肾脏病防控作为考核指标,加强疾病预防。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主任赵明辉教授则强调,要提高非肾脏病学专业医务人员的慢性肾脏病防控知识水平。
年会上,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启动了中华肾脏病防治专项基金。该分会秘书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章锁教授说,希望能凝聚社会和国内外高水平医疗力量,开展知识普及、技术培训、医疗扶贫、患者教育等公益活动。据悉,到2020年,分会将在秦巴山区、吕梁山区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逐步开展专项医师培训,健全专科建设。
“加强宣教工作,做好肾脏疾病防治的知识普及也很重要。”专家表示,医务人员是科普宣传的主力军,要把医学知识转化为公众容易掌握、理解的防治疾病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