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星】刘静:做一个汉语言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人

01.11.2018  14:01

刘静,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语文学科教学论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语文学科教学论、国际汉语教育,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教育史、留学生汉语口语等课程。

从1984年毕业至今,她已从教34年,漫长的从教经历没有让她产生倦怠,而是在三尺讲台上与每一届学生共沐知识思想的雨露阳光,感到无比的欣悦与骄傲;从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宣誓,迄今党龄22年,她依然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懈努力。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爱教育,爱学生,是她教学生涯中永不枯竭的动力。从最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转向语文学科教学论,再转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虽然学科性质不同,专业知识迥异,但是初心不改,她在一次次的转型中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一个汉语言文化的传承者,一个母语的守护人。    

多年来,她在教学中投入了最大的精力。走上讲台初期,她要求自己不仅熟谙教学内容、熟读作家作品,甚至要求自己能够大段背诵文本,以利讲课过程中顺手拈来。专业方向发生变化后,她为了熟悉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经常出入各中学听课,向一线教师请教,并且在充分的准备后选择一个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准备只是教学的一个基础方面,教亦多术,因材施教,才是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

不同的课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自有其专业、年龄、学段等需求目标的不同。她在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都会潜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教学方法,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比如一个“”字,她会形象生动地向留学生说明:学习汉语,一要用耳朵认真听,二要用眼睛仔细看,三要用口随时说,一定要用“”学习,这样你才会越来越聪明;面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她会从字源角度解析这个字的基本构型、原始意涵以及发展演变,帮助学生领会文字教学的不同方法;而面对语文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则会以此为例来诠释注重学情、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就这样她在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是百年大计,立德树人是人师的基本职责,知识宫殿的苦读不能没有思想明灯的烛照。她在文学史、教育史的教学中从始至终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史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大批作品描绘个性解放、自由婚恋,女性一反传统文学中的刻板印象而变得凌厉张扬。但是时隔二十年,四十年代的大量作品中却又出现一批回归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使他们认识到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以及时代的审美趋向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以此再联系当下现实中的文学创作以及时代审美发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并掌握辨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史,也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立史。借助专业平台传播先进文化,传播党的声音,作为一个党员、一个支部书记她责无旁贷。她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践行十九大精神的活动中,为本学院的党员师生宣讲党课“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效果。此后,她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容,在校外一些社会活动中宣讲。以高校的文化平台优势影响并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她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刘静老师是学院文学教研室主任,同时也担任文学教研室的支部书记。通过组织各种支部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对支部党员的思想教育和模范先锋作用的引领。为有效地发挥支部党员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作用,她把党支部活动与教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党员教师讲示范课,全体党员听评课;组织党员教师专题教学研讨,共同查找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学院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多年来她不负使命,这个岗位亦给她无尽的回报。多次的校级、院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女教工等称号,所指导学生获得的一个个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学生们的亲近、爱戴与毕业生的年年问候,令她深怀感恩之心。事业未竟,余生还长,她将继续砥砺前行。


(供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执笔:史洪存;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