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大剧院成石家庄设施最好演出场所 主体已完工

03.11.2014  08:51

   (原标题:打造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高地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通常是一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建筑。近年来,我市在文化设施项目建设上下大力气、创新思路,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有的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有的则正在加紧施工。一个好的文化设施,不仅谋划好、建设好,更要利用好,这些文化场馆的存在,为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质,丰富省会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剧场回归

  期待演艺复兴

  记者日前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目前两个重要的文化设施项目——霞光大剧院(演艺中心)项目和丝弦剧院正在加紧施工,并相继投入使用。其中,位于省会谈南路和建华大街交口西南角的霞光大剧院项目主体已经完工,水、电、消防等分包专业正在陆续进场,预计将于2015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省会设施条件最好的演出场所。

  “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杜学瑜对记者说,“霞光大剧院建成后将能从根本上改变市级文艺院团的生产生活条件,除了一般性的演出外,其所具有的艺术类辅导、讲座、公益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将成为省会全新的文化、演出聚集地。

  丝弦剧院项目主体也已封顶并启动内装修,将于2015年元旦期间投入使用。该剧院建在新华路和中华大街交口西北角,为可以容纳700人的中型剧场。市丝弦剧团团长吴合利表示:“我们这块‘文化阵地’建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市中心,可以说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剧院建成后,我们要好好经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新场馆火爆 德育作用突出

  公共文化设施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文化育人,也可以说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近几年,我市新建成、扩建并投入使用的一批场馆,都进一步完善各自的社会功能,成为省会市民充实“精神食粮”的好去处和市区的文化“新地标”。

  市图书馆经过改扩建后,推行“平等、无偿、开放”的办馆理念,基本服务项目零门槛、全免费提供,每年接待读者近200万人次,成为推广全民阅读、提高市民文化素养的重要阵地,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年,市图书馆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数字化服务平台。

  “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我们到图书馆学习、到美术馆看展览、听讲座,在得到熏陶、享受的同时,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市民董立成告诉记者,他每周至少去市美术馆一次,在他看来,一个好的文化场馆是接地气、聚人气的,“重要的是,这些场馆的存在让市民在家和单位之间有了好去处,而且去了有收获,这也是场馆对于民众的价值所在。

   平台多样化 功能更加全面

  如今,各个文化场馆都在破除单一发展模式,开始“身兼数职”。在美术馆可以免费听书画大师的讲座;在图书馆可以听相声、看数字电影;即将建成的霞光大剧院、丝弦剧场也将推出各种戏剧、演出、展览……未来几年,文化场馆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功能也将更加全面。

  作为我市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政府投资建设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公益文化设施,霞光大剧院在建设之初,就确立了品位高雅、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精品工程目标。“霞光大剧院(演艺中心)落成后,将成为我市文化事业的重要阵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对于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建设幸福石家庄将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杜学瑜说,剧院不仅仅是看戏的地方,更应该是文化艺术资源优化整合、高度共享的聚集区。

  文化彰显一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先进便利、活动丰富的文化场馆,让生活在幸福城市中的人更加惬意。这些文化设施的存在,将成为服务省会人民、开展文化活动、引领城市文化消费的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