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七天发现生还者后徒手挖人

20.07.2016  17:18

抗震老兵马金泉想念当年的生死战友 借本报寻找一起奋战的战友

 

■马金泉的救援小组在开滦煤矿医院的留影。(上排左三为马金泉)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参与救援的解放军战士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救人,谁也不知道当自己钻进废墟中时,是会救出人来,还是自己也被余震埋于其中。这种生死时刻的考验,也让战友情更加珍贵。今年62岁的马金泉希望找到当年一起奋战的战友,叙叙旧,一起去看看新唐山。

抗震故事①

■深情回忆

食物舍不得吃分给老百姓 补贴塞到孤儿手中

1976年3月21日,22岁的马金泉作为一名新兵正式入伍,成为坦克一师三营九连一排二班的一员。7月份,当大部队从北京驻地前往内蒙古进行军事拉练时,他和其他一部分战友留守。7月28日之前,生活一直都在有计划地进行着。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了地震。他所在的部队马上集结,当天中午便到达唐山市区。

地震后,唐山接连三天都下着雨,并且余震不断。马金泉所在的部队一到达便展开营救工作。当时没有器械协助救援,他们就靠双手来挖掘石块,寻找被掩埋的伤者。如果有毯子就给伤者盖上,没有毯子他们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伤者披上。当时,救援物资没有到位,吃的喝的都无法保障,但没有一个战士喊累,相反,大家争分夺秒地挖废墟,就盼着能多救出一些人,让压在废墟下面的伤者减少些恐惧。

震后第四天救援条件有所改善,部队拿到了物资供给,可马金泉和战友们舍不得吃,大部分分给了当地的老百姓。八一建军节当天,部队给每个军人发放了一些补贴,马金泉和战友又把这些补贴塞到了要送往石家庄的唐山孤儿手中。

震后第七天 在废墟中救出一个活人

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马金泉的两位战友李振虎和崔金海奉命到驻地旁的开滦煤矿医院找药品。中午11时许,二人发现废墟里有成箱的葡萄糖,当钻到废墟底下取葡萄糖时,听到一阵呻吟声。由于之前很少救出过活人,两个战士被这声音吓了一跳。俩战士对废墟里喊道,如果你是伤员就敲三声楼板。很快,三声敲击声传来。李振虎赶紧跑步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排长宋有来,排长安排战士贺晓芬跑步到位于凤凰山的唐山指挥部报告。

贺晓芬到达指挥部时,指挥部正在部署下一步救援计划,听到找到废墟下活人的消息后,部署会议立刻停止。指挥部调动更多人员前往开滦煤矿医院。在他们到达之前,马金泉所在的救援小组早就赶到了现场。八九个人拼命地用手挖废墟,终于挖出来一个洞。三名战士使劲全身气力,把一个楼板抬了起来,排长宋有来钻进洞中,看到之前发出呻吟声的伤者。随后赶到的救援队人员给了宋有来一个黑色头罩,给伤者罩好头部,这才把伤者一点点拉了出来。伤者虽然虚弱,但还能说话,告诉战士们自己叫树斌。

之后的新闻报道中说,树斌当时在输液室外的楼道里住院,地震发生后,他在输液室发现了很多葡萄糖,靠吃枕头糠和喝葡萄糖活了下来。

为了不打扰到当地老百姓,当年的10月16日零点,马金泉所在的步兵排悄悄撤离,返回北京。

那三个多月的记忆 成了一生最难忘的回忆

抗震救灾时穿过的一件背心,马金泉至今仍保存着。几名战友当年在开滦煤矿医院的合影,他也一直珍藏。那三个多月的记忆,成为了马金泉一生最难忘的回忆。

马金泉曾是步兵排的战士,在唐山救援时,临时和几个装甲排的战士组成了救援小组。由于撤离时间不同,从唐山离开后,马金泉就再也没见过装甲排的几位生死战友。这些年,与战友失去联系的遗憾让他时不时地难受,李振虎、贺晓芬、宋有来,还有已经记不清名字的安徽籍老兵、河南籍老兵、乐亭籍老兵,一直是马金泉的牵挂。

现在,马金泉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这些战友后,叙叙旧,一起去看看新唐山。

如果您是曾和马金泉在一个救援小组进行抗震救灾的老兵,或认识其中的老兵,请和马金泉联系,帮他实现生死战友重聚的心愿。马金泉联系电话:15532117376。

马金泉:从电视上看过唐山,很漂亮,相信当年的抗震精神会鼓舞着唐山人将唐山建设得更好。

抗震故事②

■深情回忆

救助重伤伤员 全省各地奔波10个月

地震发生时,石家庄地区医院的外科医生杨永利正在灵寿县下乡。震后第二天上午,他被紧急抽调回石家庄集合,组成专业医疗队奔赴唐山震区开展救援。

震后的唐山到处都是伤者,整个唐山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当时很多人都受了严重的外伤。杨永利到达驻扎的丰南县时天已经黑了,为抢救病人,他和同事没来得及休息,第一时间搭建起帐篷,准备好发电机,连夜开始救治伤员工作。

除进行简单的包扎和治疗外,他们还要把重症病人转移,到其他地区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当时有个伤员头部受伤特别严重,情况很危急,要紧急进行手术,“我们那个手术连续做了30多个小时。

因为很多病人在唐山大地震中被砸到了脊椎造成截瘫,这样的重伤病人大部分都送到了唐山市外。为更好地治疗,在唐山进行了20天左右的急救之后,杨永利被省政府调回到石家庄,和省三院、结核病院的两名专家组成了专门的外科专家组,在河北省各地为唐山地震的截瘫患者进行手术。各地奔波了10个多月,杨永利才结束了专家组的工作。

震后第二年,杨永利因为在地震救援中表现优秀,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我们第一天就救出了7个人

白华平:当年我是66军高炮团卫生队的,部队驻扎在天津,当时每年要在唐山付家屯村附近拉练。地震后我们与唐山拉练部队的联系全部中断了,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进行救援,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了20多人的医疗队前往唐山。在行进的路上看到到处都是伤员,我们就一边前进一边给伤员包扎,清理消毒。走了一天一夜才到达部队驻地,我参与救援一个多月,8月底才回到天津驻地。

郑杏田:我是原玉田县51286部队通信员,今年57岁,地震那年我是刚入伍的新兵。地震发生后我们连队就接到命令:从玉田县驻地轻装前往唐山震区。在唐山我们主要在旅馆救人,很多战士因为没有工具两手都磨出了血,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第一天就救出了7个人。此外我还参与了其他地区的救援与清理工作,我所在的部队11月9日从唐山市撤出,回到玉田。

刘兵群:1976年,我是坦克一师装甲步兵团一炮连副连长。唐山地震后,我所在的部队凌晨五点左右接到地震救援通知,便从唐山玉田县出发前往唐山市区,当天上午九点到达新华区旅馆。我们主要参与了新华区、市委家属楼、116勘探队大院、工人医院、开滦医院等地的救援活动。我们因为得痢疾导致身体虚弱,但是一直都在坚持展开救援。也因此,我荣立个人三等功,北京军区授予我们抗震模范连的称号。

粱富生:唐山大地震那年我25岁。地震两个月后,我们一行7人代表石家庄物资局木材公司到唐山的丰润县车站进行救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丰润县车站装卸木材物资,一直到年底才回家。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当时给我们发放的笔记本和“人定胜天”的牌子。

……

寻找唐山地震救援者

本报热线96399等您

本报面向社会征集40年前曾参与唐山地震救援的老兵或医务人员,讲述他们的抗震故事、与唐山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抗震精神的理解。7月底,我们将组织地震救援者赴唐山,参观抗震纪念碑广场、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世园会等地,看看唐山40年来的巨大变化。

希望唐山地震救援者、知情者拨打本报热线96399与我们联系。

■祝福唐山

文/图 本报记者 林建树 苗静 通讯员 李孟华 白鸽 樊戬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