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集体行孝”值得提倡

20.04.2015  19:15

    2012年,仙居县实施“慈孝仙居”创建工程,将尽孝主体从子女扩充至集体范畴,探索用制度化手段和社会化途径破解空巢老人养老困局,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4月19日《人民日报》)

    如今,无论是按照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0%,还是按照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队列,养老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纠结着无数的家庭。而且许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生计和个人发展,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之打工地的接纳限制,不可能将老人孩子带在身边。于是对老人的照顾自然减少。当这种情况和老龄化快速步伐相互叠加的时候,更凸显出养老尽孝的矛盾。

    面对这种尴尬,仙居县实施的“慈孝仙居”工程,就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

    首先,传统的子女尽孝模式,被“慈孝志愿者”代而行之。志愿者每天都会出现在结对照顾的老人家里,看看老人身体咋样,坐下来陪老人聊叙家常,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排解老人的寂寞。特别是气温忽上忽下、变化很大的季节,更是给予及时的关照。这就使行孝主体,由家庭成员转向社会集体,使空巢老人不致落到无人问津的境地。

    其次,为了夯实这一善政基础,全县很多村设立“慈孝基金”,总金额达到5000多万元,而且绝大多数来自村民自愿捐助。有的村用这些基金建设无障碍通道,给腿脚不便的老人配备轮椅,让他们也能参加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有的创建了名为“紧急联动呼叫”的急呼系统,老人需要救急的,可以按下按钮,向邻居呼叫求援;有的村用基金设立了“6199”食堂,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和孤儿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一日三餐。也正是因为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老,反过来激发了村民捐赠的热情。

    再次,“慈孝仙居”工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制度构建。比如志愿者服务全覆盖,就近结对、义务帮扶,服务内容规范为看病就医、照料起居、帮干农活、帮做家务、陪伴聊天等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再比如采取“正向激励”(统一挂牌表彰“慈孝家庭”)、“反向约束”(将是否尽孝纳入干部考评任用)措施。这些,都为“慈孝仙居”创造了条件。

    事实证明,仙居的“集体行孝”模式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一条大众化、乡土化的实现路径。同时,它让弱化了的尽孝社会舆论监督氛围,变得更加浓烈更加明晰,促进了尽孝风气的形成。亦因此,它就具有提倡和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