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百姓儒学”工程不妨推开

09.10.2014  11:58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市日前推出“百姓儒学”工程,当地每个村庄都将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景象。这个旨在推进儒学普及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的创新举措,出现在曲阜市日前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施意见》中。(10月8日新华网)

    “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出自苏轼胞弟苏辙之手的这句名诗,形象地反映了宋代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尊重知识崇尚读书的景象。如今在山东曲阜,又计划推出“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的“百姓儒学”工程,真正让儒学走进乡村,力争再现当年读书之盛景,真的让人血脉贲张。

    儒学之于中国,曾经经历过两个极端的评价。笃信着盛赞“半部论语治天下”,反对者喊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尽管这个口号是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史学界仍有争论,但至少说明对于儒学,有着各处两极的褒贬。

    其实这也正常,人的认知是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正确的,哪有先知先明的神仙?各种理论、各种学说、乃至各种宗教,都在不断发展,在发展中无限逼近真理的境界。马列主义也是如此,不然,怎么会有“新的发展”的提法?怎么需要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呢?拿来照搬,不就是了。

    用这个观点看待曲阜“百姓儒学”工程,就能看出其中积极的意义,就能看到历史的价值。儒学在中国流行千年千年流行,乃至被捧为“儒教”,自然有其流行的道理。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至今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孔子学院全世界遍地开花,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

    举例来说,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自己不愿承受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难道这不应成为人际甚至国际之间交往的准则?你都不愿吃有毒有害食品,凭什么生产销售给别人吃呢?你都不愿意别的国家干涉你们国家的内政,凭什么对别的国家发动战争呢?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应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准则。而且显然可以看出,这个准则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依然闪射出现代文明社会的光辉,一点都不过时。

    至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礼之用,和为贵”等等反映儒家思想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名言,那更是不胜枚举。说成浩大精深,一点都不夸张。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这样的营养,当然需要“百姓儒学”工程推而广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