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信:零钱罐里的爱心得换一种成长方式

19.03.2015  19:19

    近日, 石家庄 市友谊北大街11处公交站台出现了“爱心零钱罐”,里面是志愿者放满的1元零钱,是为了方便没带零钱的市民乘车急用的。他们希望市民在自觉取用时,也要把多余的零钱投放进去,以便循环利用。可是,“爱心零钱罐”多次不翼而飞,这边补充好,那边就丢了。( 河北 新闻网 3月16日)

    “爱心零钱罐”是为了化解市民乘公交车时没带零钱的尴尬,可不小心也让爱心尴尬了一下。公交来了,忘了带钱,手无零钱,只能去附近商店买东西兑零钱,费时费力。零钱罐里的爱心可以帮市民一把,拿走1元钱乘车,以后补回去就好。可零钱有限,需求无限,拿钱的多,放钱的少,甚至有人连钱带罐“一锅端”。这样一来,往零钱罐里放多少爱心、搭多少钱都不够。

    现在,日渐觉醒的市民乐意关注公益,并选择从身边小事开始,去弥补生活中见怪不怪的不足,“爱心零钱罐”就是社会自我组织的微公益。它用自己的尴尬告诉市民,个人爱心汇聚的公共资源,必须按照现代公益的方式配置,才能让爱心传递下去。反之,就会昙花一现,迎来夭折的命运。

    譬如,“爱心零钱罐”是为了救急,帮没零钱和没带钱的市民,可公交站台没人看着,流浪汉、小偷和贪小便宜的市民都可以拿走钱,也可以挪作他用。也就是说,爱心是为乘客救急,结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揩油”。有人说,咱增添监督措施不就行了?别忘了,公益的运行需要成本,“爱心零钱罐”成本不高,但安监控和派人盯的花费,要远超这份爱心,可谓得不偿失。这也是“爱心零钱罐”公益活动的先天不足,就是运行成本比爱心传递高太多了,初衷虽好,难以持续。

    一则,志愿者对市民的道德有些太乐观了。只有让零钱罐里的每1元都物尽其用,才能降低爱心的成本,才能让其持续下去,成为一个城市风景。现在,志愿者把美食放到饕餮面前,是爱心大冒险,爱心不被挥霍是侥幸,存钱罐丢了才符合现实,因为对某些人来说,白捡的1元钱也是沾光,也会伸出第三只手。

    二则,公益不是单向的,需要市民有所回报。有志愿者向旱灾地区捐赠矿泉水时,让等着领取物资的民众帮忙搬箱子,之后再领水,这样既维护了受助者自尊,也让他们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个人也得回馈社会才行。“爱心零钱罐”的生存,需要市民在零钱罐里放更多零钱,可偏偏缺乏约束措施,完全靠自觉。如此,一两位不遵守规则的市民,就足以把爱心扼杀了,叫所有人失望。

    无疑,“爱心零钱罐”的遭遇,说明公共服务和公益慈善都有不足,必须升级换代,以先进的形式生存下去。比如,在公交站台设立“兑零机器”,既可以兑零,也可以凑整。可以与站台附近的商家合作免费兑零,或把“爱心零钱罐”安置在司机或监控面前。还可以升级投币箱和刷卡机,市民可以乘车时可以“刷手机”。总之,零钱罐里只是爱心种子,它的成长需要社会细心呵护,甚至换一种生长方式,才能结出现代公益的果实,为所有人带来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