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集团转型发展再回眸之一:科学决策筑牢发展基础

12.01.2015  11:28

开滦集团转型发展再回眸之一:

科学决策筑牢发展基础

2009年1月14日晚,人民大会堂高朋满座,为庆祝开滦建矿130周年而编排的大型歌舞《百年追梦》在这里隆重上演。

每个开滦人心中都有一个植根于企业发展史上的梦想:把煤炭码头重新设在上海、广州、香港;重建船队,满载煤炭运销海内外;复兴曾支撑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多元产业格局……2008年,这个梦想被激活。

强化战略意识,谋定而后动

2008年7月,《开滦集团2008至2010年及“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出台,在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产业布局、改革改制等10个方面对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

当时开滦处于发展瓶颈期:煤炭资源日趋枯竭,非煤产业发展缓慢,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宏观经济走势不时引起微观经济基础的变化。企业需要练就能力,增强市场敏感性。同时,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越来越重视,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而繁重。资源型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课题。

光荣属于历史,现在决定未来。开滦的困难,必须通过企业的快速发展来解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做大做强。”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当时上任不久的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文学指明破题的思路和方向。

资源型企业转型是世界性难题。在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中,德国鲁尔的转型经验为全世界所推崇,鲁尔的转型成功用了整整30年。集团公司主动转型,立足于打造中国的“鲁尔”,开启探索之路。

不盲目跟风效仿,不追求一时的轰动,而是立足资源与环境、社会与自然、现在与未来的和谐统一,走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定位在集团公司新发展战略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到“十一五”末,集团公司煤炭产量达到50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围绕这一目标,加快构建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煤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与房地产、节能环保五大产业并举的“一基五线”产业格局。

提起这个被简称为“双五”的战略目标,许多人对当时的思想碰撞记忆犹新——新战略目标的宏大与集团公司当时的经济状况形成强烈反差,以前想都不敢想。

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自己,解放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

立足煤,延伸产业链,跳出以煤为主对企业的掣肘。

强,是在大的基础上,总量上不去,就没有市场话语权,要先把盘子做大,然后再去雕刻它。

发挥自身优势,将沉没成本变为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

在不同场合,通过多种形式,集团公司决策层释疑解惑,统一思想。调整后的战略指导思想被写入《开滦之歌》,在广大员工中传唱,并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从战略层面解决了为什么转型、怎么转型的思想问题,集团公司由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彰显战略自信,持续激发前进动力

2012年9月19日晚,北京瑞吉酒店一场备受瞩目的庆典现场,集团公司授权代表从《财富》杂志主编苏安迪手中接过世界500强的上榜证书。

第490位,第415位,第394位,2012年至2014年的3年间,集团公司在世界500强榜单上的排名逐年前移。

实现跨入世界500强的阶段目标,是集团公司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集团公司原煤产量完成9300万吨,比2007年增加6417万吨,营业收入完成1910亿元,比2007年增加1753亿元,资产总额为698亿元,比2007年增加458亿元。

战略调整之后,企业的变化不仅是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从祖国各地到大洋彼岸,从渤海之滨到内蒙古高原,从传统的煤炭产业到新兴的电子信息领域……集团公司的发展思路在变,发展方式在变,思想观念在变。

踏上国际舞台。集团公司携手首钢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加拿大盖森煤田。

向海而行。布局完善的京唐港煤化工产业园区,欣欣向荣的曹妃甸国家级数字化煤炭储配基地,熙熙攘攘的业主码头,扬帆远航的开滦船队……集团公司利用临海优势,加快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于无路处辟新路。资源几近枯竭的荆各庄矿业公司通过输出技术、管理和队伍,在甘肃省戈壁深处托起一座民营煤矿,对外创收的视角辐射到西北乃至全国。

有中生新。集团公司现有技术能使一块煤衍生出40多种产品。产业链已延伸到新材料领域,产品附加值成倍递增。

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战略落实,集团公司的气魄更宏大,视野更开阔,步伐也更坚定:到“十二五”末,原煤产量达到1亿吨,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建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多元经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现代化能源企业集团。

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行业“航空母舰”、努力争当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部署,决心实现“十二五”末总资产达千亿元的目标。

打造行业“航空母舰”考验企业实力,更考验决策者的战略眼光。聚焦新的战略目标,集团公司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速形成以能源化工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业,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培育发展产业的“两主一新”产业发展新格局。与之并行的是,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加快,稳步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系统推进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改革。

前景可期。集团公司的决策者不忘告诫广大干部员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稍纵即逝,谁抓得紧、抓得早、抓得好,谁就抢得先机,站住高位,赢得主动。

保持战略定力,沉着应对市场挑战

4月15日,专门听取汇报,推进“大精煤”战略、充填开采、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

5月中旬至6月上旬,带队先后深入9家煤炭生产单位现场办公,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9月下旬,具体指导8家重点单位开展扭亏增盈工作……

今年以来,集团公司领导班子以时不我待的工作状态,积极应对煤炭市场的“新常态”。

从2012年4月开始,煤炭价格持续下滑,企业盈利空间大幅收窄。这种局面延续至今且愈发严峻,目前全国煤炭企业亏损面已经超过70%。有专家预测,产能过剩将成为煤炭行业的常态。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集团公司决策层掌控全局方向,一方面牢牢把握挖潜增效和转型发展两大任务,拓市场保总量,调结构提质量,控成本增效益;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全面、客观认识企业的转型战略、转型思路和转型路径,进一步增强战略定力。

在煤炭市场供大于求、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煤炭企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转型发展不但不能停止,而且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既要看到经济转型在优化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集团影响力方面的显在效应,又要认识到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保证煤炭正常生产、增强资源掌控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潜在效应。

透过这些坚定的话语,能够感受到一股力量;而透过以人为本的点滴举措,则能够感受这股力量愈发强大。就在前不久,集团公司投入20余万元为97户特困员工购置家电等生活必需品150台(件);向296名困难员工子女发放助学金68.288万元,为历年之最。

不动摇,不懈怠,不放弃,集团公司这艘“巨轮”经受住了市场惊涛骇浪的冲击,在转型发展的既定航线上平稳航行。

2013年,集团公司原煤产量、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32%、8.64%。2014年上半年,煤化工产业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强化生产管理,挖掘降本增效潜力,实现利润1.19亿元;物流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拓展非煤业务、发展实体物流,利润完成1.28亿元;金融产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提高13%和22%。

战略转型以来,结构调整的成果大大削弱了煤炭降价减利的影响,为应对当前严峻形势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长远发展留足了空间。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