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首周末看房客激增:中介3小时带6批客户看房

26.11.2014  02:30

  央行决定自11月22日起www.focus.cn,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这次降息是自9月30日“央四条”松绑信贷政策后,房地产再度迎来的信贷利好政策。人们普遍认为,此次降息可以刺激目前正徘徊于底部的房地产行业加速复苏。降息之后的首个周末,二手房和新房的客户到访量都有很大提升,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降息对楼市短期是利好,长期来看行业仍受整个经济形势和供需关系的影响。

   中介周末三小时带六批客户看房

  “降息影响还没这么快go2map,不过今天看房的客户多了不少。”降息消息宣布的第一个周末,让石家庄新石中路上一家中介经纪人张女士大呼忙不过来,“之前一直说要看房的几个客户,今天突然都要急着看房,从上午开始我就在联系房东。

  对于石家庄的二手房市场,来自张女士的一手市场数据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有价无市。张女士分析这可能也跟她的店面所在的区位有关系。不过总体上看,这半年来该区域内二手房成交不是很旺盛。一方面,挂牌房源不少,价格不低。另一方面校友录,咨询的客户不少,但出手的不多。

  22日上午一早,张女士就陆续接到几个客户要求看房的预约。她开始赶紧联系房东看房,并安排下午的看房时间。“时间已经精确到分了,基本上是半个小时看一处。

  下午从3时开始一直到6时多天黑,张女士一直带着客户在周边各个小区转。给她的感觉是,客户出手的意向更强烈了,不过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房东在琢磨着涨价。

  与此同时,一些新楼盘的到访量也有所增加。位于石家庄建华大街某项目售楼中心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校友录,周末来电和来访都有所增加。当记者问及近期是否有涨价计划时,该销售人员表示,该项目近期刚刚上市,价格短期内不会调整。

   降息后地产股涨得欢

  上周五降息消息未发布时,沪指即出现大幅上涨,其中地产板块涨幅居前。本周一房地产板块早盘仍然强势,个股全线上涨,截至发稿,嘉凯城、泛海控股、泰和集团涨停,北辰实业、北京城建、格力地产等个股涨幅居前。

  资金流向上,上周五地产板块吸入资金1.13亿元,虽然与此前单个交易日吸入资金上10亿的数据相比还相差甚远图行天下,但却是在上周五个交易日里唯一一个资金呈净流入的交易日。个股华发股份、北京城建、招商地产、保利地产、世荣兆业、格力地产等超20只个股资金净流入超1000万元。

  有消息称,住建部拟出台收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指导意见,加上降息带来的刺激,有券商在研报中直言“必须做一波地产”。

  截至目前,除限购政策大规模“松绑”外,已经有19个省市出台公积金信贷新政支持首置和首改购房需求;央行信贷新政顺利落地,以四大行为首的银行纷纷下调信贷利率。广发证券认为go2map,预计在政策和信贷的持续配合下,不排除在今年第四季度房地产实现单季度同比正增长的可能。

   业内:降息对楼市短期利好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也确信降息将直接刺激楼市,但是他认为央行降息还从侧面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央行越降息,地方政府越“救市”,说明当前市场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尽管楼市接下来几个月成交量会短期反弹,但是,一波行情之后压力会更大,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来讲,库存偏大去化周期偏长的问题迟早还是会暴露出来。

  张宏伟认为天龙八部,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基本面有下行压力,并且2015-2016年GDP增长目标极有可能从今年的7.5%下降到7%左右,经济增速下滑也就意味着可以继续推升楼市基本面回升的动力有限,2015-2016年期间楼市需求动力不足的问题还会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楼市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当前楼市已进入“白银阶段”,“白银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供求会逐渐达到平衡,并且未来需求增长速度没有那么快。而当前楼市面临的问题则是供大于求sjz.focus.cn,需求无法消化这么多的库存。

  此时,央行降息及地方政府“救市”等政策面的干预只能解决尽可能加快“去库存”的燃眉之急,但无法改变当前楼市总体供大于求的本质。未来,当政策面刺激市场出现一波行情之后,市场自身调节的作用还是会让楼市恢复到供求决定未来市场走势的状态,因此,楼市库存偏大去化周期偏长的问题迟早还是会暴露出来。因此,一定意义上来看,央行降息意味着对楼市只是短期利好。

   (原标题:业内:降息只能短期提振楼市)

【延伸阅读】
  • 央行降息开发商瓜分政策红利 分析称房价难再跌
  • 时隔两年央行再降息 网民:降息确属意外
  • 央行非对称降息 六大城市房价有望反弹
  • 央行借降息降低负债成本 货币政策稳健取向未变
  • 央行降息逻辑:新常态下进行调控而非大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