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秀:草根女孩执着追梦

05.11.2015  17:33

文/杨红亮

  陈之秀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记者。迄今为止,她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新书《黑夜的眼睛》已于今年10月底上市了,第四部长篇小说《山村.都市.女人》也已完成初稿。她说:“我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也做了近十年记者,采访了各个行业的名家,甚至采访了自己小时候崇拜的作家和诗人。”在今天看来,她的事业是成功的。同时,她也收获了幸福的家庭。在她的成功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苦涩童年:梦想要超越同村同龄男孩

(图为青年作家陈之秀)

  1977年8月,陈之秀出生在四川省渠县的一个乡村。在父亲十五岁时,他的父母就去世了,他带着两个弟弟艰难度日。在父亲和母亲结婚时,父亲身上穿的一件“”衣服都是跟邻居借的,结婚后的第二天就还给了人家。

  陈之秀说,那时,她家里穷得连个挑水的水桶都没有,每次挑水都需要把粪桶洗干净后再用来挑水。

  陈之秀上面有一个姐姐。那时四川省实行的是一孩生育政策。她的父母还想要一个男孩,便偷偷地怀上了她。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干部的“围追堵截”,她的母亲在亲戚家东躲西藏,最后生下了她。可是生下来以后发现还是个女孩,这让他们非常失望。

  要知道,在中国的农村,家里如果没有一个男孩是被人瞧不起的,邻里间发生口角,最重的一句骂人话就是咒你“断子绝孙”。所以,陈之秀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一直想找个机会把她抱出去,换个儿子回来。

  在陈之秀四岁多的时候,一天,她家里来了一位陌生的叔叔,院里的邻居对她说:“细秀(乳名),你还不快跑,有人要抱走你了。”接着她姐也说:“你快被抱走了。”她吓得躲进了自家的猪圈里,哭了起来。

  吃饭的时候,父亲在猪圈里找到了她,但她不愿意跟父亲出来,怕被人带走。父亲安慰她说,不会把你抱给人家的,你妈还给你炒了你爱吃的豌豆。在父亲的劝说下,陈之秀不情愿地跟着他来到了灶间。当她在灶台上伸手去抓瓷缸子里的豌豆时,不小心把瓷缸子打翻了,滚烫的开水和豌豆一起倒在了她稚嫩的胳膊上,顿时起了一串大水泡,疼得她再次嚎啕大哭起来。父亲赶紧带着她去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擦药。也许那位叔叔见到这样的情景动了恻隐之心,所以才没把她抱走。

  在那以后的几天里,陈之秀不愿意喊爸爸妈妈。她在心底讨厌他们!也讨厌自己,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生她。虽然他们此后打消了把她抱给人家的念头,但这件事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使她常常处在不安之中。虽然后来父母对她还不错,她也逐渐接纳了他们。然而,几年后的一天,家里突然抱回了一个小男孩。父母对她说,这是帮她没有结婚的幺爸抱养的。最初,她相信了,但几天后发现不是这样的,原来是父母骗了我,这个男孩在父母心里的份量是如此之重,使陈之秀的内心再次受到了伤害。从那时起,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超越村里所有同龄的男孩,向世人证明,女孩不一定就不如男孩。

   遭遇险情:“打工”旅途的惊心动魄

  在那时的中国农村,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两条路:当兵、考学。而当兵都要家里有权有钱才能办到,像陈之秀家这样什么背景也没有的就只能走考学这条路。于是,她拼命读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了课本以外,她还读了大量的课外书。没钱买,就找同学借,晚上打着小手电筒,在被窝里偷偷看。放学以后,她还经常到地摊上“”书看。一开始,摊主看她只看不买,总撵她走。后来,她主动帮人家卖书,人家就不好意思再撵她了。

  就这样,陈之秀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她特别喜欢他们家乡的著名边塞诗人杨牧老师写的《我是青年》这首诗。她曾幻想,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作品也能像他一样变成铅字就好了。

  但是,由于家乡的教育资源和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初中毕业后,陈之秀没能考上高中,这意味着靠考学跳出“”门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今后的路该怎样走下去?这时,她想到了外出打工,但因为年龄小,还办不到身份证。于是,母亲在镇上给她找了个师傅,让她学理发。

  很快,陈之秀掌握了理发技术,向父母借了1147元钱,在镇上开了一家理发店,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还清了借款,但她并没有满足,因为乡镇的这片天地太小了,而这时,她也有了身份证。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只有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于是,她跟着亲戚到了兰州,开始了打工生涯。

  刚到兰州的时候,对这个城市非常陌生。最初的两个晚上陈之秀住的是西站招待所。第三天晚上,亲戚与她约好,下班后到商场门口会合,他带着陈之秀到新租住的地方住。但商场有好几个门,亲戚也没说清在哪个门会合。陈之秀左等右等也不见他。那时通讯不发达,没有BP机,更没有手机,无法联系。天色越来越晚,街上的行人稀少了,陈之秀不知道新租房的地方,决定还是去西站招待所住。当她朝着公交车站方向走去时,遇到两个坏人的纠缠,她一边喊,一边奋力挣脱,在挣脱他们后,没命地跑,在跑的过程中还摔了一跤。她赶紧爬起来,继续跑,一口气冲上了32路公交电车。当车到了总站时,她才知道自己坐反了。于是,重新坐回来。这是最后一班公交车,当她下车后,朝着西站招待所走去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男人纠缠上了她,她开始了又一次的挣扎、搏斗。她又咬又踢地挣脱出这个恶魔的魔掌,然后一口气跑进西站招待所。到了那里,她哭着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们这里好多坏人!”然后就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这里的一位姓杨的大叔收留了她,安排她和他的女儿一起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她才回到了商场。

  陈之秀说,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如果当时我没有挣脱,不知会发生什么事,还会不会有今天的我。

   青春是诗:文字变成了铅字

  陈之秀在商场先是帮亲戚卖保健品,后来因为偷偷在柜台里看书被商场的经理发现,开除了。于是她开始了在兰州自谋职业,自己摆摊。这时,远在家乡的父母听村里人说成都有个技术职业学校招生,毕业后可以安排工作,村里也有人去读了,便托了人,希望她也能进那所学校就读。

  陈之秀带着满心欢喜回到了家里,准备收拾行装去上学,可母亲却对她说:“读书的费用你以后要还我。”陈之秀不愿意背着一身债去读书,于是选择了放弃。她想,我要走自学成才的路。于是,再次离别了家乡,直接去了成都,重新做起了保健品生意,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参加自考的补习班。

  都说“家书抵万金”,但当年的陈之秀不这样认为。她说,我每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说家里的经济有多么困难。每次收到信后,心情都是沉重的,但都会第一时间将口袋里不多的钱寄回家。一天,有一位同学与陈之秀约好在三友百货见面,她就乘坐公交车去了。然而,快到公交站时,公交车没停车就开了门,陈之秀从车上重重地摔了下去。她摸了下后脑勺,发现凹了进去,整个人头重脚轻,脑袋晕沉沉的。她眼睁睁地看着公交车开走了。

  她在地上躺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爬了起来。她本来想去医院做个检查,但想到自己手里没有多少钱,加上头上没出血,也就算了。

  歇了好一会,她觉得自己可以支撑起身体了,才迈向了与同学约好的地方。当她到了那里时,离约定的时间已过了两三个小时。

  她站在约定的地方,没见着同学,加上头晕沉沉的,便去旁边的报摊翻开了杂志,希望通过看书来分散注意力,使脑子不那么难受,结果在那本杂志上看到了一则全国青年情爱诗歌大赛的征稿消息,当即作了一首诗,就叫《无题》,然后按照上面的地址寄出了自己的习作。

无题

我来时,你已走了

留给我空旷的尘空

你不是给我说好的吗

为什么又如此食言

…….

  没想到,几个月后,陈之秀收到了三本获奖诗歌专集的样书,在101页上,就刊登了她的那首诗,只是因为原稿是手写的缘故,编辑把“”字看成了“”字,于是作者的名字也由“陈之秀”变成了“陈元秀”。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陈之秀激动得接连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翻开印有她诗歌的那一页闻了又闻。她庆幸,自己终于迈出了文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她在心里为自己鼓劲,一定要继续努力!

  为了梦想:生存与爱好同行

  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保健品生意越来越难做了。陈之秀选择了改行,去给一家报社当发行员。她本以为,当发行员就是送送报纸,没想到每天送完报纸就得去征订报纸。这样一来,她既无时间看书,也无时间写作。经过权衡,便重新开起了理发店。

  有顾客的时候陈之秀就给人理发,没人的时候就看书写作。一天,来她店里理发的一位记者看她在店里放了不少书,还写了不少诗,回去就写了一篇消息《女理发师激情写诗》,登在了《天府早报》上。从此,理发店有了更多人的关注。甚至有不少文学爱好者来到她店里,一面找她理发,一面与她交流文学创作的经验,还有一位作家老师把她介绍给一位书商。那位书商主动约她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她一边开理发店,一边写书,后来发展成给其他文化公司编学生书稿,还给老板写自传,充当“枪手”。随着需要写的东西越来越多,她关闭了理发店,开始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涯。

  2006年,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陈之秀把自己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都,一个少妇的故事》传到了新浪网上,一周内就赢得了超百万的点击量。看着自己的文字被不少读者喜欢,加上有过编书的经历,陈之秀想着自己可以到一家文化公司当个编辑。当她联系好一家文化公司与老总见面时,对方问她写了什么作品,还说他们公司也出小说,问她写了几部,想给出个系列。而这时,原本向她约稿的书商说,这书暂时出不了。所以陈之秀便将书稿给了这家公司,公司还支付了她一部分稿费。但后来因公司的其他问题,书也暂时搁浅了。

  长篇小说没有顺利出版,陈之秀没有灰心。她在一边修改、一边创作的同时,进入了四川的媒体工作。

  进入京城:机遇给予有准备的人

  2007年11月,陈之秀应朋友之邀来到北京,主编一本文学期刊,成了一名“北漂”。随着她对媒体这个行业的了解,她更希望成为一名记者。因为记者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职业,它不光要求记者有写作的欲望,还要有写作的能力以及具有善于与社会交往的本领等等。因此,她跳槽去了报社,当了一名记者,但报社工作节奏太快,最终她还是从报社跳槽,进入一家食品领域的杂志社做了记者。

  2008年,陈之秀根据《成都,一个少妇的故事》改写而成的两部长篇小说《成都情史》和《我能不能复活》分别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15年,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黑夜的眼睛》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10月底已与读者见面。

(图为陈之秀作品《黑色的眼睛》)

  到目前为止,陈之秀采写的名人专访和深度报道已被国内20多家主流媒体刊登、转载。她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被收入各种文集。她还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目前,国内已有近五十家纸媒和网媒刊登和转载了她的专访、书讯和评论。

  可以说,是文学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这也源于她一路的坚持、勤奋、积极向上,始终把终生学习的理念牢记在心。她一直养成阅读的习惯。她说:“读书,打开了我心灵的窗户。读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只有把自己扔进书里,才感觉世界是宁静的。”读书开阔了她的视野,给她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她决心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将文字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