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树高千尺在根深 深扎基层深扎生活深扎传统

26.11.2015  22:06

树高千尺在根深

——记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下)

2014年11月18日,歌剧《江姐》赴空军驻福州部队巡演,阎肃和第五代“江姐”王莉(左二)、伊泓远(右一)、曲丹(左一)一起探讨舞台表演。新华社发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刘 燕

阎肃的名字家喻户晓,作品多,获奖多,精品多。

人在创作上会有高峰期,之后就会放慢节奏。可阎老不同,每个时期,他都有堪称精品的代表作,甚至越老越红。为什么?”曾有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从上世纪60年代的《我爱祖国的蓝天》《红梅赞》《绣红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军营男子汉》《敢问路在何方》《长城长》《雾里看花》《万事如意》《变脸》……这些作品足以构成中国音乐史册的华美乐章。

千万不要指望‘一锄头挖出个金娃娃’。要学会‘扎猛子’,不能浮在面上,要往根上去,这样才会开花结果。”质朴生动的话语道出了阎肃60多年来文艺创作的心得。一路走来,他将自己的创作之根深扎基层、深扎生活、深扎传统,成为艺坛当之无愧的“常青树”。

为了那些可爱的兵娃子,他不愿变老

我爸忙,真忙!”儿子阎宇是在沈阳姥姥家长大的,四岁前阎宇只见过父亲两面,一次是阎宇出生的时候,一次是阎肃到沈阳出差。回到北京后,阎宇见到父亲的机会也很少,他笑称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阎肃真的很忙。凡是有下基层的演出、采风活动,他都会第一个报名参加。

您这么大岁数就别去了。”空政文工团业务处副处长刘克强总是这样劝阎肃。但他哈哈一笑:“我腿不太好,蹲不下,你们安排房间的时候,给我安排个有坐便的就行了。

每年春节过后,空政文工团的创作人员都要下部队采风,阎肃没落下过一次,一待就是10多天,他最喜欢和战士们聊天,听战士们的声音。

央视军事频道《军营大拜年》节目记录下这样的画面——

2011年,81岁的阎肃在新兵连和战士们一起包饺子,他清唱《红梅赞》,感动得战士们眼中含泪。

2014年,阎肃走进南空航空兵某师,为基层官兵送去问候和祝福,暖了兵心,鼓了士气。

阎肃对兵营的挚爱源于当年一次刻骨铭心的采风。1964年,他为创作歌剧《雪域风云》去西藏体验生活。五道梁、唐古拉,海拔越走越高,气温越降越低,道路越走越险。

那是12月中旬,奇冷无比,零下45摄氏度的低温,几乎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没有高压锅,烧的水听着咕噜噜响就是不烫手,馒头蒸出来里面是面粉,外面是浆糊。晚上住在兵站里,没有驱寒设备,只好下面垫着4床军被、上面盖着5床军被睡,可还感觉像是光着身子躺在雪地里一样。

第二天一早,一名小战士端来一盆洗脸的温水。阎肃随口问:“你来多久了?”“两年。”阎肃惊呆了。因为高原反应,小战士嘴唇发紫,还得了雪盲症。这样的士兵在兵站举目皆是,却没有一个人信念动摇。良久无语,阎肃蓦地给战士敬了个军礼:“你是大英雄!真英雄!”对基层官兵的敬意溢满了阎肃的心房。

60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机场、边防哨所,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歌声。看着战士们灿烂的笑容和含着热泪的双眼,他会跟着笑,跟着哭。他常说,这群可爱的兵娃子既是他创作的源泉,也是他甘愿一辈子服务的亲人。为了他们,他不愿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