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电台记者专访解放军93阅兵千人合唱团

04.09.2015  11:36

解放军合唱团——这1200名军校大学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在训练之余过着怎样的生活?河北电台记者走进千人合唱团驻地深入采访,带您感受他们真实的生活点滴。

河北军医保驾护航

解放军合唱团的行管保障组医生杨邵勃是河北武强人,杨医生说对合唱团队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连续四个小时站姿不变样,这对常人来说简直不敢想象,对这些身强体健的军人来说同样是体能的极限挑战。

杨医生说:“中途昏倒的、呕吐的、中暑的大有人在,有一名河北秦皇岛的队员朱子兮,他在训练时被马蜂蛰了脖子,还硬是咬牙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直到训练结束,等来我这儿上药的时候,脖子肿的吓人、衣领都粘住了。

腼腆的朱子兮告诉我们,他这点伤痛不算什么,他的很多队友带病坚持训练,大家都觉得自己能坚持,谁都不愿意放弃、不想破坏训练的完整性。

针线活儿,他们也在行!

合唱团配发了新军装,合唱队员们穿上新军装,那叫一个精神!可是大家发现这新军装也有一些“小麻烦”,新式的帽子虽然尺寸合适,但是比旧的硬、长时间训练戴在头上给不少队员勒出了一条印记;套在下巴的风带太紧,时间长了也是一道道血印子;还有新式的金色外腰带光鲜夺目,可是演唱的时候没法儿充分吸气儿。

这些合唱团的军校大学生,平时都是刚强的硬汉,没想到在生活上,小伙子们个个儿心灵手巧:这个在帽墙内多垫一层卫生纸,带着舒服了、关键是汗水不会再流到眼睛里了;有的把帽带挂在床头、让帽子垂下来,这样放一晚,帽带的弹性小了、戴着舒服多了;还有一些队员在腰带固有的孔之间又打了几个小孔,这样唱歌的时候呼吸也顺畅、还不影响美观。

动动小脑筋、训练更轻松。有了合唱团成员们这些好办法,大家“一站到底”不再难。

食堂也成了训练场

结束了一天辛苦的训练,合唱团的队员们也到了开饭的时间,我们的记者也跟随他们一起走进食堂,和合唱团的队员们一起饱餐了一顿。简单的五六个家常菜、配上馒头、米饭、热汤,大家训练了一天,体能消耗实在太大,坐下来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边吃边聊着这一天训练的大事小情,说到情动处,还时不时地唱上两句。

食堂的筷子不仅可以用来吃饭,还成了合唱团三大队九队训练中的新方法。九队的指导老师发现大家在台下表现很自然,一上台全是扑克脸,积极昂扬的歌曲很难唱出状态。老师挖空心思想了很多办法,咬筷子就是其中之一,把筷子横咬在嘴里,大家的嘴角不自觉地就上翘了,上牙齿也露出来了,台上的眼神也有光彩了。

特别的起床号——讲故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合唱而言,除了基本功之外,演唱者的感情投入、精神状态也非常重要。但是老师们发现,每天早上训练刚开始时,大家的精力不够集中、感情也不够投入。

于是,老师在每天早上的训练前,都会给大家做热身动员,讲一些音乐小故事、生活小常识、或是战争事例来启发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训练时进入状态明显更快了,唱起歌来也身心投入、情绪饱满!

解放军合唱团——1200名来自海陆空三军七所院校的军校大学生,在训练场上,他们英姿飒爽、不苟言笑;训练之余,他们也是一群普通的军校大学生,一群可爱的90后,年轻、个性、灿烂!当集合哨声吹响,他们以最快的步伐奔赴训练场上,因为在每这些合唱团队员的心中,走上合唱台就像是上了战场,圆满完成合唱参阅任务才是打了胜仗!(河北电台记者王伟、阿宝、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