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起的长城】700多人合葬 “肉丘坟”的诉说

07.07.2015  11:37

您见过700多人合葬的大墓吗?您能想象:这个直径18米、高10米的土坟是周边百姓一背筐一背筐,甚至是一挎篮一挎篮运来的吗?在古北口长城脚下,这个大墓记录着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永难忘怀的悲壮。长城抗战系列报道《血肉筑起的长城》今天请听第六篇《“肉丘坟”的诉说》。

1933年3月,日本侵略者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热河省的省会承德,接着便把魔爪伸向华北,素有"京师锁钥"之称的长城要塞----古北口,成为日军南犯的重要关隘。

1933年3月10日,日军开始向古北口发起疯狂进攻,国民党中央军第十七军装备落后,但将士们临危不惧,拼死抵抗,日寇的飞机成群结队,大炮小炮齐上,中方阵地上倾泻而下的是成吨的炮弹,将士无一退缩,他们以血肉之躯铸成一座人体长城。

滦平县文史专家王国平:日本侵略军从承德出发向古北口,第一个关口就是古北口。应该说长城抗战阻止了日军侵华的速度,在战略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山海关到古北口,中华民族的长城保卫战场场都是激战恶战。从1933年3月10日到5月19日,中国将士以伤亡一万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寇7000多人。不仅给来犯之敌迎头痛击,也给后方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长城抗战以失败告终。

在一处处发生血拼的战场上,大量阵亡将士的遗体没有来得及运走,有的开始腐烂,有的被野生鸟类啄食,此情此景,令古北口当地的乡亲们万分沉痛。

古北口抗日纪念馆工作人员张桂芬告诉记者,那段时间里,古北口的老百姓天天上山,发现将士遗体,就一具具背下来,放进自家地窖里。

张桂芬:连抱带背,都是这么着托运到家的,没说有集体组织,都是个人行为。

记者:也不嫌脏也不害怕?

张桂芬:根本没有忌讳,如果有忌讳他可能就不动了,浅浅的这么一个意识,地窖里凉快,我能多放,使咱们将士的尸体不腐烂。

汤河村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南天门捡到一个头骨,老人家脱下上衣就包了起来,光着膀子把遗骨送下山。那个季节,古北口已冷风刺骨,但老人毫不在意;东关村的李太,在山上拾到一具白骨,已经背到了山下,不放心,又查看一遍,发现少根腿骨,又返回山上去找,他说,不能让将士们死后还尸骨不全。

乡亲们先后找到了700多具遗体遗骨,家家地窖都已放满,王乐儒、张雅轩等5人带领乡亲在古北口南门外、现在的101国道旁挖了一个直径18米的大坑,买来芦席,将这些将士集体安葬。

700多具遗体终于安放完毕,该掩埋了,但是乡亲们却迟迟没有动手。

张桂芬:因为那儿正是咱们古北口护城墙的脚下,都是碎石渣子和砖头角子,当时百姓们也不埋,不能让雨水直接流到咱们人的脸上。

古北口抗战纪念馆的靳梦铮告诉记者,那些天,古北口出现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十里八乡包括滦平县巴克什营的乡亲们像赶庙会一样,背着筐子,拎着篮子给烈士墓送来黄土,为的就是能让这些将士们走的舒服一些。

靳梦铮:力气大点的背过来,力气小的用篮子挎过来。

墓修好了,古北口最有文化的何佩衍先生给大墓题写了一副楹联:“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是“铁血精神”。但大墓却始终没有名字。黄土埋骨肉,乡亲们口口相传,“肉丘坟”这个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张枢衡1935年出生,今年79岁,至今他还常常到“肉丘坟”去走走坐坐,他说,古北口的这段往事要一代代传下去,我们的血不能白流。

张枢衡:我现在不行了,快80了,如果有战争的话,能让我干啥我干啥,不行我看个堆儿也行,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都应该出这把力,决不能再当亡国奴!(河北电台记者孙伟、承德电台记者杨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