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对键”与“面对面”

01.08.2014  22:43

□唐剑锋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政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政务网站到微博发布厅,从网络问政到“加V”的官员实名微博……互联网一端的公务人员,与另一端的民众之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互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给政务工作打通了一个辐射面广、高效即时的渠道。

正因为如此,这种“键对键”的手段,也被舆论称为网络时代访民情、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的“新群众路线”。时代在大踏步向前,网络政务与时代洪流一样,是一种不可逆的潮流和趋势。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用好“键对键”的手段,在快捷、方便中提升行政效率,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最近,一位地方领导干部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做好群众工作,既要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又不能忽视那些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老办法、土办法。”这一说法具有广泛的现实针对性。现实当中,因为有了“键对键”的便捷、高效,有的干部就患上了“网络依赖症”——通过网络联系群众、了解民意多了,深入基层蹲点、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少了;坐在办公室里敲键盘多了,到村镇、社区、厂矿等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少了。

实践说明,尽管“键对键”是现代科技手段,“面对面”是“老办法、土办法”,但现代科技手段无法也不可能完全替代“老办法、土办法”。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切不可因为有了“键对键”,就忽视甚至忘记了“面对面”。

首先,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社会中还有数量巨大的“脱网人群”,比如老年人、边远地区的农村居民等。这一人群因为各种原因,或接触不到或不会使用现代通讯设施:他们不会、无法网络预约挂号、购票,也无从通过论坛、微博、邮件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心声和需求。今年4月,《半月谈》杂志关注了这一网络时代的边缘人群,提醒服务部门注意“新开一扇窗,却关上了原来的门”的问题。事实上,“脱网人群”恰恰是需要送去更多关怀的群体;密切和他们的联系,才能了解更真实、更丰富的社会现实。如果只有“键对键”、没有“面对面”,那么,这一人群就会成为群众工作的“边缘人”,其利益、冷暖、心声、诉求,也有可能成为“沉默的声音”、“被忽视的存在”。

同时,即便是对于“身在网内”的6.18亿网民来说,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换言之,虚拟的“键对键”具有的快捷等诸多优点,代替不了现实当中“面对面”的情感温度。党员干部只有到基层与群众“面对面”,才能切实提高工作的亲和力、增进彼此间的情感认同和互信;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深层问题,以最快的速度解民忧、纾民困;才能真正通过切身的体验换位思考,更好地以百姓之心为心……

总之,在网络时代,只有既重视“键对键”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也重视对“面对面”等“老办法、土办法”的传承和弘扬,才能把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