铼钠克数控姚丹:在与苹果和富士康的博弈中共赢

04.08.2014  20:12

姚丹在联想之星六期班的开学典礼上拍照留念

   创业四年来,姚丹主要做成了两件大事儿。头一件大事儿,就是在和发那科、西门子、三菱的竞争中,成为富士康苹果生产线的数控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第二件大事儿,是让自己从一个沉迷于技术的leader,转型成为一个集公司人事、财务、市场、销售等管理职责于一身的“管家婆”。

  2010年,上海铼钠克数控科技有限公司CEO、联想之星六期学员姚丹44岁时,被自己赶出了合资公司。

  这一年,也是他从这家研究所成立之时,就在此工作的20周年。20多年前,上海交通大学和日本的一家企业合资成立了这个合资公司,为这家日本企业提供数控技术方面的研发支持。

  那天他和13个弟兄开了一个会,气氛有点凝重,这是姚丹创业生涯中,可资纪念的第一个场景。14个人那时都在经历着同一个现实,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老板正在大规模收缩业务和裁员,很多同事陆续离开这家合资公司,曾经稳定的生活突然变得风雨飘摇。

  不爱着急的姚丹仍然语气和缓,面对都是合资公司研发中心里研发骨干的众兄弟,嘴里说出来的话却是寒风阵阵,他说,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路,第一是留在公司,日本企业如果想留下这个研发中心,大家都不太会是被裁员的对象,但还有多少业务可做,就是个未知数了。第二是另谋高就,去别的公司拿高薪,继续打工。第三,干脆创业自己干,薪水不但会暂时减少四分之一甚至更多,还要掏腰包凑启动资金。

  弟兄们问他,那你现在有业务吗?姚丹说,没有。这位44岁,平时都很靠谱的领导,突然要这样一个疯狂的决定,带着工程师的骄傲和荣耀,众兄弟也没有多少犹豫:那就干吧。于是,一个没有业务、没有资金、没有品牌的“三无”企业被注册了,用的是一个很重金属也有点拗口的名字——铼钠克数控,定了一个有点Low的三年目标:不死。

  不到一年后的2011年春节假期,姚丹在云南丽江旅游,突然接到客户富士康的电话,他正在爬山,听筒里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好像是要询问他几个问题,姚丹一边说着,好的好的,稍等稍等,一边从山坡上往下跑,信号清晰了,原来不是问问题,而是传达合作意向。

  这可能成为公司的第一个订单,姚丹很激动,又转头向山上跑,要迫不及待的跟同伴分享这个好消息,不想富士康那边又打电话来,这次真的要落实几个问题,姚丹看了一眼前方已经快追上的同伴,又折回山下,如此往复,开心忐忑,满头大汗。这是姚丹创业第三个可资纪念的场景,至于第二个,就在它之前不久。

   五套数控设备,五家公司,铼钠克是最不知名的一个。这是面对面的竞争,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测试,谁最优秀,就能得到提供设备的客户——富士康,面对包括西门子、三菱在内的国际大牌,姚丹非常紧张。

  背水一战的铼纳克没有选择,他们拿出运用了五轴联动、直线电机和纳米技术的数控系统,半年前,这些还都曾是外国公司对中国封锁的“违禁技术”,铼纳克也对此一无所知,半年后,14个弟兄就把他们运用到成套设备上。特别是直线电机的“磁悬浮”式运行特点,无接触便无磨损,稳定性和可靠性理论上是无限大的,面对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数控机床,铼纳克完成了对竞争对手一剑封喉的绝杀。

  姚丹说,他要感谢客户的“逼迫”,才能让他们积累了20年的数控技术之后,如此迅速地实现这一次突破,但他更感谢客户的一句让他现在还记忆犹新的话: 我们选择你们不是因为你们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是你们持续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时的富士康收到了来自苹果的大笔订单,却还没有充足的技术能力,来满足它们背后严苛的标准,但他们想到了一个主意:为苹果的订单专门研发数控设备,由苹果买单,再用它们接受苹果的订单。即使有点绕,苹果很聪明,也明白富士康想赚两笔钱的意图,但苹果没有选择,他们也知道自己想要造出偏执的产品,是没有现成设备可用的。

  铼纳克活下来的机会就在两个巨头的博弈之中,数控设备的硬件并没有多少难度,但数控系统却是其中的关键节点,苹果产品对三维空间一次成型的要求很高,这不仅需要以上提到的高端技术,也需要一家公司愿意为数百台设备专门定制系统。

   姚丹认准了国际大牌的“傲慢”,对他们来说,高端技术也许不是问题,但他们却未必愿意接受“定制”这种方式。果然,他猜中了开头,也猜中了结尾,所以富士康,才对他说了那样一句话——那时的铼纳克几乎整个部队都驻扎在富士康,从系统建立、刀具使用、质量管控,手把手的教会工人,直到他们独立生产出合格产品为止。

  创业几年,他们活下来了,到达了第一个目标,开始时的这三个场景,一定是他们最难忘的部分。其实值得姚丹纪念的场景还有很多,有开心、激动、紧张,也有焦虑、纠结和痛苦。 创业的开始,姚丹和众兄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仍然没有脱离开研发中心的研发模式,工程师的骄傲和荣耀总是让人激情满怀,但做企业的复杂性却需要不免煎熬的持续行动。

  姚丹还记得两年前那一笔风投进场,要在14个股东中达成共识,本可以投票解决,但他选择了最笨的方式:一个一个的谈。创业以来,他彻底离开熟悉的技术研发管理岗位,成为一个“管家婆”,人事、财务、销售……什么都管过,也把公司从14个人管到现在的70多人。

  从一位科学家到企业管理者的转变是他最痛苦的部分,这次转型到现在也难说已经完成,好在这一年的联想之星培训帮了他的大忙,从实战总结出来的成套方法,和正在经历不同阶段的学员标本,都给了他最直接的刺激。“我参加过好几个培训班,联想是最不同的一个。联想的老师都是从实战出来的,最重要的,联想和我非常贴切,而且给人一种感同身受的触动。 一个沉迷于技术的团队,如何走出技术的禁锢,走向管理,走向市场,走向客户,这个转型过程非常痛苦,联想之星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总能给我启发。” 接下来,姚丹还会参加联想之星六期在北京举办的结业答辩和“创•战记”,展示自己这一年来学习的成果。

  现在,姚丹快50岁了,聚会时被同学嘲笑:你都这把年纪了,还出来创业,没事出去走走玩玩,多好。他没时间去玩,他对目前占公司业务量一半的单一大客户模式还不满意,中端产品如何研发以及何时批量生产,并为它们开拓市场,想想就让人头疼。

  姚丹和众兄弟要做的事更多了,根本停不下来。

编辑:【梅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