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刮结构风 高收益产品怎么选

14.08.2014  11:33

    随着收益率渐趋下行,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人的吸引力正逐渐减弱。当此前流行的投向货币债券市场的主流产品再难扛起高收益大旗,保本型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正成为多家商业银行吸引客户的新工具。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挂钩标的风险较高的一类品种,结构性理财产品即便有保本设计,却很少能同时保障收益率,投资者在选择时仍需三思而行。

     宽松流动性逼银行理财转型

    宽松的流动性带来了充裕的资金,让银行不再缺钱,也让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不断下行。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上周共有723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为5.12%,与之前一周持平,平均投资期限为126天。

    “上周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基本与之前持平,主要受外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上涨的影响,实际上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较前一周依然有所下降。上周因为澳元、港币两个币种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上涨幅度较为明显,尤其是澳元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高达5.3%,所以拉高了收益率的平均值。”银率网分析师牛雯表示。

    事实上,统计显示的结果是,上周除了超短期(1个月以内期限)和中长期(6个月至1年期限)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较前一周稍有上升,其他各期限品种的平均收益率均持续下调。

    值得关注的是,在普通的投向货币和债券市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持续下滑时,结构性理财产品却迎来了发售小高峰。银率网的统计显示,上周累计有51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售,其中保本型产品有41款,且股份制银行在结构性产品发行方面比较积极。从投资标的来看,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多挂钩指数、利率、汇率和大宗商品。

    对此现象,牛雯认为,主流理财产品由于预期收益率持续下滑,对储户的吸引力度越来越弱,银行也在积极寻找对策。银行对结构性产品的积极开发,尤其是对保本型结构性产品的积极发行,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