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再为理财产品“兜底”

22.12.2014  11:34

  年底“抢钱大战”,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带来一阵暖风。据银率网统计数据,上周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3%,环比上升0.14个百分点。而在银行逐步退出“隐性担保”,不再为理财产品“兜底”的趋势下,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净值型产品。记者走访本地多家银行,均有净值型理财产品销售,从产品发行的历史收益来看,多款产品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

  据银行业内人士介绍,去年底,工行、交行等多家银行,就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了首批净值型产品。目前,已有不下10家银行推出了这类产品,相比传统理财产品,净值型理财产品不保本、没有投资期限也没有预期收益率,并且每月或每周都可申赎,流动性好,客户还能享受超额收益。

  从多款产品净值走势来看,收益率并不逊于传统理财产品。例如工商银行“行业优选”无固定期限净值型理财产品,成立9个月,截至12月15日净值为1.0443,若不算购买费用,年化收益率将接近6%;平安银行11月成立的月成长(净值型)2014年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41天的时间,12月18日净值为1.0064,年化收益率在7%左右。

  但记者发现,当前银行净值型产品投资门槛较高,10万、20万的起点屡见不鲜,不少产品还是为私人银行客户定制。但为适应理财市场转型,各银行都在积极创新理财业务。招商银行2014年半年报里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管理余额1486.74亿元,较年初增长201.09%,全行理财产品占比14.63%,未来还将积极发展净值型产品和结构化产品。

  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当下互联网理财靠着低门槛捕获“草根”芳心,但那些低至1元的团购理财实则蕴藏着较大风险,一旦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门槛降下来,对投资者来说会更具优势。“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才是市场原则,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例外。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发文、喊话,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被打破,净值型产品因此成为市场新宠,募集资金增幅排名第一。有分析认为,投资者或将告别单纯比对预期收益率的时代,净值型产品类似基金的投资方式,对投资者的投资能力要求更高。(记者曾里 通讯员许诺 刘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