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清明节,醒思是最该关注的内核

07.04.2015  20:35

    自2008年起,清明节正式成为我国法定节假日。由此,自古有之的清明祭扫习俗,人们更有了充分的理由,也有充足的时间到祭扫场馆或墓区进行祭扫。从2008年开始,哈尔滨市清明期间进行集中祭扫的人数逐年增多,在2013年达到最高峰155万人次后,祭扫人数逐年下降,预计今年全市清明祭扫人数,将不超过130万人次。(4月7日《黑龙江日报》)

    哈市清明祭扫人数终止“五连升”,从去年开始出现回落现象,今年预计再减4.5万(去年共有134.5万人次),虽然这还是一个预计的数据,但也折射出减少的趋势。要我说,这是一个正常的波动,谁见过统计曲线一直飙升或者一直下降的情形?果真那样,反倒有些不正常了。

    所以,单凭一个下降的数据,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既不能证明人减情更浓,也不能证明烟少更环保。要想定论一个认知,还需要其它佐证,还需要具体分析。如是,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现在就以为告别了祭扫陋习,实现了文明祭扫,或者传统祭扫方式从此式微,似乎都不准确。

    为什么这么认为?不妨看看另外的数据——

    “昨天(4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尽管时有阵雨,但还是挡不住扫墓客思亲的步伐。来自市(指苏州市)殡葬管理所的统计显示,昨天有155.17万人、24.72万车辆涌向市区各大公墓,创下近年来扫墓人数的新高。”——这是来自江苏网的报道。

    “今年4月4日至6日,全国150个清明节祭扫观察点共接待祭扫群众1291.5万人次,疏导车辆205.7万辆,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8%和22.4%, 节日 期间共有6.9万人次参与服务保障工作。”——这是来自环球网的信息。

    如果第一组数据还只是一座城市的统计,仅仅是个“个例”,那么第二组数据,则因为来自民政部对全国的汇总,更能反映总体趋势,因而就更加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即便如此,似乎也不能说明传统文化已经回归到了一个理想的程度,或者说清明文化空前浓郁。要说理由,和上述推论逻辑相同。

    由是,我们就能得到三点启示:首先,涵养清明文化,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任务。古人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传统的“清明节”由上巳、寒食两节演化而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可见清明既描摹物候变化,也寄寓文化意涵。中国古人对祭祀先祖十分重视,唐代无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踪的仪节,不敢丝毫怠慢。白居易有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现在,就算泪点再高,也应该趁着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既为寄托哀思、追念亲恩,也为敦亲睦族、慎终追远。这样的节日、这样的传统,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清明节列入法定假日的原因。中央近年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深意也在于此。既如此,参加祭扫的人次越多,不是越利于涵养文化吗?

    其次,弘扬传统文化,当然不是传承陈规陋习,不是提倡烟熏火燎埋下隐患,不是借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更不是给先人送“情人”烧“麻将”,直至把明星照片作为“金童玉女”献给先人。更有甚者,媒体曾经报道南京一些公墓,竟然还有纸扎“小姐”、“伟哥”、“安全套”面市出售;一些打扮妖娆的“小姐”,身上竟有“某某夜总会”的字样……所有这些,都不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反倒是文化的异化;是对祖先的亵渎,是对风气的污染。跟清明原本意义,何止相差万里。

    最后,祭扫人数增加,或是祭扫人数减少,都只是外在的表征,真正重要的是祭奠者内心的醒思,这才是清明节的灵魂,也是清明文化的核心。我们祖先在万物萌动清洁明净的时节创造出这么一个祭祀的节日,几千年代代传承绵延至今,并且成了法定假日,足见“清明”内涵何等重要。此时祭祖,就是要牢记万物之根,感念祖先养育之德,同时希望获得护佑,求得生者的安宁。每个人在这个时候,都应进行内心的醒思,检讨一下尽没尽孝、履没履责,和已故亲人进行一次灵魂的交流。这是一道庄严的仪式,带有宗教的虔诚,来不得半点的应付和轻慢,否则就抽去了祭奠的内核,成了毫无价值的空壳。明乎此,也就懂得祭祀应当遵循的准则:孝敬而不异化,节约而不铺排,环保而不污染,文明而不扰民……就像社区集体祭奠和近年出现的“天堂信箱”、“丝带仙鹤”以及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清明说吧”那样,都是寄托哀思洗礼灵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老人健在的时候趁早尽孝,千万别干“活着不孝、死了胡闹”的蠢事。——你就是烧掉再多的亿元大钞,除了让亲人担心人间通货膨胀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