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重庆市力争初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
昨日,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一号提案现场办理会现场。 记者张路桥摄
商报记者付勖 昨日,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一号提案《关于着力打造西部创新中心的建议》现场办理会举行。一号提案由民建市委牵头,民进市委、九三学社市委、台盟市委、市总工会共同调研、联合提出建议,引起市级部门高度重视,该提案由市科委主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委、市人社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办、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协办。市科委主任李殿勋表示,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西部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创新中心。
【提案建议】
着力打造
西部创新中心
《关于着力打造西部创新中心的建议》是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提案说明,推动创新发展,着力打造西部创新中心,我市面临着营造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等问题,如顶层设计工作跟进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保障措施落实不够好、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科技资源没有很好的激活、创新创业氛围不够。为此,应加强创新顶层设计,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提高统筹服务创新功能,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创新资源,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
【办理情况】
市科委
2020年布局建设
科技园区200家
在顶层设计目标上,力争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西部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创新中心,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西部创新发展引领能力的创新中心,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西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能力的创新中心。
完善科技股权投资体系,分别组建各10亿元规模的创业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三大引导基金。同时,2020年培育科技型企业10000家、科技小巨人1000家;力争2020年培养科技创新、科技创投、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各100名。就培育创业载体而言,力争2020年在建设1000家基础上,重点培育10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众创空间。力争2020年全市布局建设科技园区200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园区3~5家,市级高新区8~10家。
另外,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重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在原有普惠性措施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区县、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券”制度试点。
市金融办
每年推动10~20家
创新型企业挂牌上市
对提案“完善科技金融投融资体系”中补充,每年推动10~20家创新型企业挂牌上市,促进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互联网小贷等推动中小微创新企业发展。
市发改委
将引导社会资本
设创业投资基金
将支持创新平台上档提质,争取新获批3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对运行较好的平台给予资金支持。深化投融资体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高技术服务等领域设立5~10只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研究,激活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积极性。
市中小企业局
到2017年末鼓励支持
200家企业挂牌上市
“十三五”期间,力争支持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300项以上,将培育打造400个楼宇产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将培育认定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00家、市级信息化服务平台100个、市级中小企业重点服务机构200家。同时,培育和认定市级中小企业研发中心累计达到300家左右。在融资服务方面,力争到2017年,“助保贷”、“购置贷”贷款规模达100亿元以上。此外,完善已出台的中小微企业区域性市场挂牌奖励办法,扩大奖励范围。到2017年末鼓励和支持200家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交易。
市经信委
推动5~10家企业开展
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
筛选100户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投入统计运行调度机制,掌握区县和企业研发投入动态。会同市财政局尽快出台《重庆市产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办法》,用好用活产业技术创新资金。推动5~10家企业开展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积极争取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培育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以上,新培育建设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3家以上。
市工商局
开展创业服务平台
和创业券试点工作
积极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协调落实创业补助资金、后续扶持专项资金以及税收、社保等优惠政策。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奖励力度,开展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券试点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微企孵化园、微企特色村、众创空间等微型企业孵化平台建设。
市人社局
在全市100个重点街道
打造一批“创业辅导站”
首先,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奖励政策需要修改,人才的价值需要靠市场评估。第二,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培训质量,培育品牌孵化基地。第三,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出台网络创业扶持政策。第四,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在市内高校集中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建一批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分中心,在全市100个重点街道(乡镇)打造一批“创业辅导站”。
市教委
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
职称评审的业绩条件
进一步完善职称政策,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的业绩条件。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公益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进入高校,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建议加大企业参与高校产学研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