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综合配套改革 衡水:“问题倒逼”探索改革新举

23.04.2015  11:50

  
      ■阅读提示

  2014年5月20日,衡水正式成为全省唯一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时间过去近一年,衡水的综合配套改革进展到什么程度?进行了哪些探索?还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清单”再梳理,为权力“瘦身

  作为试点,衡水市桃城区党群系统正在紧张地进行一项摸底任务——4月底之前,要对本部门的职权进行全面梳理,而后编制出职权目录和职权运行流程图。

  这是衡水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采取的又一突破性举措,同时参与试点的还有安平县、阜城县。

  同以往的改革不同,这一次进入范围的包括了县(区)级党委机关及其工作部门和部门管理机构,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等。

  通俗点说,这项工作要对类似县委办、县委组织部等机关的职权进行系统梳理,搞清这些部门拥有哪些职权,其依据是什么,职权的实施主体、承办机构、实施对象分别是谁,办理时限为多长,收费或罚款的标准如何。

  据衡水市编委办主任马金骥介绍,此举是为了全面提高党群机关社会服务的规范性、高效性和透明度,希望能通过试点,探索规范党群系统职权工作机制。

  在马金骥看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党政部门如何转变职能,核心在于对权力的规范。

  但作为一级政府,自己拥有的行政权力究竟有多少?这曾经是个很少有人能完全回答准确的问题。

  2014年版的《衡水市市本级行政权力清单》则清楚地告诉公众,该市市本级共有3333项行政权力,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监督等11个类别,涉及49个部门。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一年间,衡水市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清单目录体系。除上述权力清单外,该市2014年还先后向社会公布了“收费清单”和“产业投资负面清单”。目前,该市政府部门的“责任清单”已完成初稿,计划5月底向社会公开,而一份“监管清单”也在积极编制中。

  只有摸清底数,才能使改革举措有的放矢。在衡水市编委办副主任刘占杭看来,相关工作决不能玩数字游戏,必须扎扎实实去改、去推。他发现,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上,有些地方存在着片面追求表面数字变化的现象。

  为解决原有审批事项名称过于集中而造成项目隐藏、底数不清这一现实问题,衡水市的行政审批改革在摸底阶段,即把所涉事项全部按照不能再细分的子项进行梳理,按照一个子项一张表格,和所涉部门逐个对接。历经几上几下,最终摸清全市行政审批事项总数共819项。

  2014年,衡水市分两批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共621项,目前市本级保留了行政审批事项198项。该市没有在这一成绩面前止步,提出要把“简政放权”工作重点从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下放,转移到“权力清单”的削减工作上来。在与省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进行比对规范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权力清单“瘦身”工作,减少项目数量缩减办事流程。

  “之所以强调已公布的权力清单是2014年版的,是因为我们还准备推出新版本,把那些运行环节以及项目本身存在压缩空间的职权项目压缩掉。”马金骥告诉记者,简政放权,就是在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松绑。

  探索新模式,破解“瓶颈”制约

  2014年,衡水市新增市场主体3.59万户,增量和增速全部居于全省前列。

  衡水市市长杨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所激发出的发展活力。

  为深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去年,衡水市推行了“先照后证”改革和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

衡水市工商局副局长温敬业表示,这一举措具有过渡性,为下一步将工商、质检、税务“三证三号”合并为“一照一号”的改革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础。

  而在衡水市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马学林看来,衡水作为我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承担了省市重点改革试点任务26大项,范围覆盖行政体制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与农村体制改革等8个方面,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激活发展活力、推动跨越赶超。

  他说:“衡水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题的,因此需要找准结合点,最大限度盘活各种要素,增强改革动力。

  向着这样的方向努力,衡水市农业农村改革正在快速推进。

  为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衡水市计划今年要完成整体目标的60%。为推进这项工作,4月21日,衡水市农牧局等部门已组成3个小组分赴各县(市、区)进行督查。

  衡水市农工委副书记张彦屯认为,衡水市的改革不仅要唤醒沉睡的资产,还要挖掘农村的内在动力,而土地确权就兼具这样的意义。

  据张彦屯介绍,2014年衡水全市土地流转近300万亩,许多新的规模经营方式正在探索中,而土地确权后,有望推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工作的进展,从而真正使产权抵押贷款破题。

  目前,衡水市围绕农村金融的改革还在深入。一个政府主导的农业担保公司即将组建,其将探索解决农业规模经营融资担保难的问题;而组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探索,也将借助有关试点机会进一步扩大。

  记者了解到,与此相对应,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在推进。分别由衡水市编委、市商务局牵头的相关工作正在进展中,其中将谋划选取若干开发区为试点,率先开展工作人员的聘任制以及薪酬改革,从而最大程度激发人这一生产力第一要素。

  而在马学林看来,该市正在稳步推进的农村新型社区与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三区同建”,才是城乡一体化的最佳结合点。这一模式把农村改造与农业发展、工业建设统筹考虑,积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

  但改革探索总会遇到问题。衡水市遇到的“瓶颈”问题之一,关乎土地。据介绍,目前按占补平衡政策,土地指标可以在县域内流动,由于县城和乡镇之间的土地出让价格级差低,对于希望利用这个价格级差来弥补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县级政府来讲,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不足。因此,当地希望探索土地指标的跨县域流动,从而通过更加市场化的操作,为改革拓展空间。

  任务再分解,把改革项目落“

  改革进入深水区,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衡水市委书记李谦表示,要创新工作方法,坚决打赢综合配套改革攻坚战。

  探讨如何快速推进改革,马学林认为,出台的改革举措必须抓住核心,抓住关键,要谋划些类似“三证合一”这样的“一招就灵”的举措。

  衡水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申星龙介绍,作为今年的改革重点,目前该市已谋划了数项举措,近日即将付诸实施。

  他还表示,为了推动改革,让全市各部门都动起来,由衡水市改革办起草的一份“市直部门‘1+1’改革创新活动”方案,已经上报市委、市政府。该方案提出,市直每个部门都要选择一项改革任务,努力探索改革经验。

  为了避免某些部门把日常工作当改革举措来凑数,衡水市还开始尝试改革任务项目化管理,将今年全市的改革任务分解成121项,分别设置项目责任部门,逐项推进。4月17日,这项工作的分工方案已下发。

  “不能把改革弄虚了,推进衡水的改革,必须聚焦于对体制机制的突破和完善上。”马学林表示。

  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衡水市开创了一项“行政审批反向设置机制”,也即以基层需求为基本导向,以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基本目标,打破以往行政审批事项“上级下放,下级承接”的被动模式,变为以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调查基层对于行政审批事项下放的需求,形成由下级向上级反向设置行政审批事项的新模式。

  据悉,2014年衡水市取消下放的621项行政审批事项,就经历了“三下三上”的过程。

  行政体制改革被认为是整个综合配套改革的排头兵、当头炮,衡水市还聘请来专家,成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家组,建立行政制度改革工作研判机制,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工作方向、思路和程序进行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的研究。

  “改革终归要啃硬骨头。”马金骥介绍,该市今年还将开启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清理工作。他们在历次调研中发现,在这方面目前存在着收费高、耗时长、独家垄断等问题,而背后则反映出部分中介服务机构与主管部门存在利益关系,从而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

  据了解,一份衡水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已经开始征求意见。该办法指向了从事评估、检测、测绘、勘察、监理、审计、设计、咨询、考试等中介服务的各类机构。

  “首先必须与主管部门脱钩,必须要摘掉‘官帽’,其次就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马金骥说。 记者 董立龙 马 路

  相关:

  快评:改革先改人

  很多人坐过高铁,但却未必能说清为什么高铁会比普通列车快?其实答案并不复杂,普通列车基本只有一个承载动力的车头,而高铁上,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驱动系统。

  回顾衡水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综合改革配套市的历程,当地干部介绍,是因为过去衡水发展太慢了。没错,作为设区市,衡水市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一度低于省内一些发达的县级市。争取成为改革试点,在衡水干部群众当中,有着高度的共识。

  但一项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这与改革方案中对于“”这个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定位和设计有着重要关系。说白了,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存在着依靠谁、改变谁的内在命题。

  众所周知,改革就是要对既有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进行改变和革新,而体制机制是由人来执行的。人在这场改革中的态度、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作为制度,既可以激励与规范人的行为,也可以用来约束与限制人。因此,一个好的改革方案必须找准人的定位。

  一场真正的改革,就要清醒地对积极力量与可能出现的阻碍力量作出分析。

  在衡水市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有人建议在政府公务人员中推行聘任制。他们的理由是,当大量优秀人才被吸引进公务员队伍时,必然会减少其进入市场主体的数量。当事实上的终身制存在时,部分公务人员生存无忧,也带来现实中极为矛盾的一些现象:虽然身为公职人员,一些人却抑制不住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激情,偷偷开始了创业。另外,在很多单位,都存在部分人“忙死”,另外一部分人“闲死”的情况。分析这些现象,背后透出一个现实——关于人的一些管理体制机制出现了问题。

  由此,探讨这些问题,在已经把改革推向深入的衡水市,对推行聘任制持赞成态度者不在少数。其实,体制机制并无天然的好坏之分,对于人而言,关键要看其是否适合他的发展需求。

  至于改革,如果谋求“普快”变“高铁”,首先应该研究与分析人,要弄清人的诉求、人的需求、人的潜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与矛盾。当人的问题解决了,人与人的关系理顺了,改革必然事半功倍。记者 董立龙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