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城市筑梦人——聚焦轨道交通建设(二)

12.08.2014  19:33
  地铁工程顺利推进,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功不可没。他们有的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有的带病坚持在一线工作,他们不辞辛苦,凭着对地铁事业的一份热爱,投身到省会地铁事业建设中,在各自的岗位恪守着责任,发挥着各自的力量。   “既然选择了地铁事业就要把它干好”   用梦想书写青春,把青春奉献给地铁建设,用专业技术让地铁建设发光溢彩……这是地铁1号线06标段工程师宋鑫龙恪守的信念,今年是这个出生于1988年、家在陕西咸阳的年轻小伙子从事地铁建设的第四个年头。   在地铁1号线省博物馆站施工现场见到小宋,他正在跟工友们研讨着工作。这是一个有梦想有思想的大男孩,有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庞,言谈中却不乏睿智、成熟和冷静。   “我参加过郑州的地铁建设,来石家庄修建地铁一号线是我参与建设的第二个地铁工程了。”小宋兴奋地告诉记者:“当纸上的设计呈现在现实中时,我很满足;当我的好点子在关键时刻能帮到大家,我会很自豪。”   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现场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技术交底等等,从地铁开建以来,除每天固定工作时间外,还要保持24小时待命。刚刚新婚的小宋无法像其他新婚燕尔的夫妇一样静静享受婚后的甜蜜生活,因为工作需要,他很快就返回了建设一线。   就在前几天,因为盾构施工,盾构机突然难以启动,宋鑫龙夜里两点半被叫醒,直到早上四点多才忙完。“那天我刚准备睡觉,技术员打电话来说盾构机刀盘转不动了。这可是大事,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然后我马上赶到了现场,跟工友一起商讨办法,最后用了6立方膨润土浆液,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经过2个多小时奋战,终于把问题解决了。结果那一夜也兴奋得没有睡着。”小宋回忆说,而像这样的情况每周至少两回。   “要爱这行才能把地铁建设搞好,细心、专心、责任心,一点都不能少。这是父亲对我的叮嘱。”小宋说:“当初我是有机会回家乡工作的,后来为了地铁事业放弃了,既然干,就要干好,对得起自己的选择,更要对得起省会人民对我的信任。”   “我们信任这样接地气儿的干部”   “这是个实在人儿,讲诚信,接地气儿。”提到轨道公司征迁协调部的王云贵,店上村村民李三福说;“拆迁后,并不是人走茶凉,老王很是讲感情的。”西庄屯村民张卫东的妻子感慨道。走访、聊天、话家常,王云贵是村民家里的常客,同样,他也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已过知命之年的老王身材高大,有股子小伙子的劲头,思维非常敏捷,尽管说话语速略快,但却条理清晰,也许是因为风吹日晒的原因,皮肤略显黝黑。刚攀谈几句,就感受到了他的亲和力,不难理解老王为什么在村民当中有那么好的人缘。   “地铁建设给大家带来了麻烦,扰乱了大家平静的生活,我向你们道歉。”去年10月,因为地铁建设征迁,面对村民的困惑和误解,王云贵主动到店上村召开被征地村民大会,这是王云贵在会议开场时说的第一句话。   缓和气氛之后,王云贵跟村民们列举了建华大街、体育大街等道路建设给附近村民带来了生活质量提高的例子。“那是交通带来的繁荣,咱轨道交通一样是交通,而且线更长、影响力更大。咱们的后辈、子孙后代有一天一定会感谢咱们祖辈,孩子以后如果去外地上学、工作,他们也会非常自豪地跟朋友说‘在地铁那一站下车,那里就是我家,当年修地铁占的就是我们家的地’。”老王用朴实的话语讲出了深刻的道理,让在场的村民接受了,随之响起了掌声。   地铁建设,涉及沿线占地,为了做好征迁工作,王云贵和村民们推心置腹地聊天,听取村民的心声,了解村民的诉求,之后再跟村民解释相关政策,最终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使征迁工作顺利推进。“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办百家事儿”,这是王云贵对自己的工作要求。   老王是一个令人爱戴的好干部,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和儿子。女儿结婚的大事都是爱人张罗的,仅典礼那天才出现在女儿面前;90岁高龄的老父亲住在藁城老家,工作地点离家仅有20分钟车程,但却只能一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去给父亲剪个头发,在家待不到半个小时就走了。老王说:“每次都是悄悄地离开家,怕父亲知道不让走。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家里人应该能理解我。”   开展西兆通车辆基地征迁工作以来,老王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为了做好征迁思想工作,如果白天见不着村民,晚上就去村民家,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各家情况,还自费购买营养品看望生病的被征迁户。村民们说:“这样的干部接地气儿,时刻为我们着想,我们信任他。”   与“巨无霸”一起演绎螺丝钉精神   “慢点,慢点!起,起,注意左边……”负责吊装操作现场指挥的李洲目不转睛地盯着吊车,嘴里大声喊着,在地铁一号线北宋站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盾构机吊装拆卸。   除了吊车机开足了马力在工作外,在吊装拆卸现场,还有专人或小组负责开叉车、挂钢丝绳、摆枕木、拆螺丝、监视监控视频。工人吆喝声、机器轰鸣声混在一起,场面非常热闹。“我们刚才进行的是管片切割机的吊装工作,别看只是简单的吊装,其实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达成很好的默契才能完成。”小李告诉记者。   在现场,除了一台260吨的履带起重机,要对这台盾体长8米、直径6.25米的盾构机进行拆卸、吊装,所依赖的就是这个只有11人的队伍。“盾构机要转场吊装,首先要进行拆卸,要把刀盘、螺旋机、管片拼装机等每个部分逐个拆下来,再吊装上去。”小李说,一般每个部分吊装上去至少用4个小时,整个盾构机的拆卸、吊装工作,需要连续工作五天才能完成。   “我们已经合作4年了。像一个工厂流水线一样,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做这个工作要特别仔细,小到一颗螺丝钉多大、在什么部位,都必须非常清楚。”小李刚指挥完吊装,顾不上擦去额头上的汗水,赶紧向工地另一头跑去。   在盾构井下,正在给自己包扎伤口的杨炜也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只见他熟练地将创可贴粘在手指上,然后用黑色的胶带又缠绕了两圈。杨炜说:“每天12个小时都跟这台机器打交道,像这样的手、脚刮伤划破很常见,划伤后搬东西、拧螺丝、拆管道都还得照常干,机器有油脂、泥尘,为了更好地保护伤口,我们都这样包扎。”   卷起的裤脚、黝黑的皮肤、沾满油渍和泥土的手套,在号称“巨无霸”的盾构机前,他们如一排排整齐罗列的螺丝钉一样渺小,但那专注的眼神、认真细致的神态、朴实的风格、令人吃惊的默契度……让人感受到了属于这个团队的特有的协作精神,感受到了劳动者强大的力量。   对于整个地铁建设,这些工人如同小小的“螺丝钉”,虽然渺小却不失伟大,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和“巨无霸”一起演绎螺丝钉精神。
  来源: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