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萍代表“两会”期间受媒体关注

29.05.2020  02:00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全国人大代表、我校郭素教授同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齐聚人民大会堂,积极建言献策,共商国是,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

  1、中国教育新闻网:郭素萍代表:京津冀协同在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农业创新硅谷”

  2、长城网:郭素萍代表:京冀应在雄安新区协同建设“农业硅谷”

  3、河北日报:“总书记的话,我们牢牢记心上”

  4、河北日报:暖心·信心·决心·恒心

  5、中国新闻网:全国人大代表郭素萍:疫情阻挡不了中国脱贫攻坚步伐

  6、中国科学报:郭素萍代表:加强现代核桃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7、中国科学报:郭素萍代表:将经济林专业列入高校基本专业目录

  8、河北新闻网:代表委员话“六保”|保居民就业更多工作岗位哪里来

  9、中国食品安全报:郭素萍代表:打通科技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助力脱贫攻坚

1、郭素萍代表:京津冀协同在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农业创新硅谷”

中国教育新闻网》(5月22日) 周洪松

  为助力雄安新区建设、提升我国农业原始创新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提出建议,以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京津冀协同在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农业创新硅谷”。

  郭素萍建议,首先,要创新体制机制,组建科教融合的一流农业大学。深度融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顶天”优势和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立地”优势,以新的体制机制,在雄安新区特色小镇组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是创建“现代农业创新硅谷”的关键。发挥雄安新区的优势,打破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京津冀协同汇聚优质高等农业教育、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新机制,以新型运行机制、新型组织形式、新型管理模式,依托新组建的大学的强大师资队伍和众多高层次人才,以一流的理念、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技、一流的成果,服务支撑雄安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创新硅谷”创建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

  其次,要产学研相结合,建设“现代农业创新硅谷”。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契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组建一流农业大学的基础上,以创新驱动为发展理念,以高新技术为发展引擎,以现代农业产业链为纽带,实现科技、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将“现代农业创新硅谷”与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特色小镇建设紧密结合,发展农业高端高新产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协同发展,打造教育、科研、转化应用综合体,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瞄准世界农业发展前沿,探索建设以现代一流农业大学为支撑,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高新技术公司(园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创新硅谷”,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之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2、【代表委员好声音】郭素萍代表:京冀应在雄安新区协同建设“农业硅谷”

长城网》(5月22日) 郭庆敏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

  “为进一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助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建议京冀协同建设‘雄安新区现代农业创新硅谷’。”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表示。

  郭素萍介绍说,“农业硅谷”是以农业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依托,通过科技与教育融合、产学研结合,产生高科技带动的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缩短农业科研与生产需要之间的距离,加速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体。

  郭素萍认为,在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农业创新硅谷”,将成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助力雄安新区建设的生动实践,是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提升我国农业原始创新能力的有力举措。

  郭素萍建议,要创新体制机制,组建科教融合的一流农业大学。“农业硅谷”建设发展的核心与源动力是一流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高校的有机融合。因此,深度融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顶天”优势和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立地”优势,以新的体制机制,在雄安新区组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是创建“现代农业创新硅谷”的关键。“要发挥雄安新区的优势,打破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新型运行机制、新型组织形式、新型管理模式,依托新组建的大学的强大师资队伍和众多高层次人才,服务支撑雄安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在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组建一流农业大学的基础上,建议将‘农业硅谷’与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特色小镇建设紧密结合,发展农业高端高新产业。”郭素萍说,以此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协同发展,打造教育、科研、转化应用综合体,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郭素萍表示,要瞄准世界农业发展前沿,借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模式,探索建设以现代一流农业大学为支撑,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高新技术公司(园区)为一体的“农业硅谷”,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之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总书记的话,我们牢牢记心上”

——郭素萍、张利民、杨震生三位代表的午间“碰头会”

郭素萍代表(中)、杨震生代表(右一)、张利民代表(左一)在热烈讨论。河北日报记者赵威摄  

河北日报》(5月24日第二版) 吴韬 王敬照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5月23日中午,刚刚吃过午饭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顾不上回房间休息,便在河北省代表团驻地餐厅旁边的大厅休息区掏出手机和笔记本,忙碌起来。

  “郭老师,您在写啥?”有些好奇,路过的全国人大代表、塞罕坝机械林场北曼甸分场场长张利民走了过来。

  “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的一些金句,我看朋友圈好多人都转发了。”指着自己的学习笔记,郭素萍说,“利民,你看这些话是不是特别带劲儿?”

  “昨天在新闻联播里听到这些话,我也感觉特亲切,触到心坎上了。”张利民说。

  你一言我一语,两位代表的讨论,引得要去餐厅吃饭的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也加入了进来。

  碰巧,这三位代表都对习近平总书记有着“特别”的感情。

  郭素萍代表,是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的妻子;杨震生代表,曾在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山市视察时,面对面交流过;张利民代表则是新一代塞罕坝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温暖人、鼓舞人,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正因此,每一次总书记的讲话,也总能让他们倍感亲切暖心。

  “总书记这次讲话中,特别提到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这正是保国和我这些年一直坚持做的事,让我感到更有干劲儿了。”郭素萍说。

  “岗底、前南峪、石家庄、唐山、张家口……”张利民笑着说,“郭老师,我看朋友圈就知道您在哪,可要注意身体呀。”

  “这几年我一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尽可能多为老百姓干点事。”郭素萍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奋斗的起点。“我建议把扶贫产业看成事业,继续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让传统农民变职业农民,种地也能发财,农民职业才会体面起来,乡村振兴就有希望。”郭素萍说,“这其中,科教工作者可以有大作为。”

  “这不,来北京前乡亲们还找您带货呢。”杨震生的一番话惹得大家笑了起来。

  “最该点赞的,是塞罕坝,风景美,精神美!”郭素萍把话头抛给张利民。

  “我们也一直遵循着总书记的指引,大力推进石质阳坡造林和科学营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筑牢京津风沙屏障。”

  “现在你来我们北曼甸,漫步林海,看那无边无沿、无穷无尽的绿色,美得很呢。”张利民深情地说:“这次总书记的讲话,也给我们塞罕坝机械林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郭素萍的手机此时开始播放新闻,杨震生看到了屏幕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他感慨地说,“真希望总书记再来一次唐山,2016年7月28日总书记到疗养院时,我们还有个约定呢!”

  “震生,什么约定呀?当时总书记说了啥?”张利民急切地问。

  “说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现场10多位截瘫伤员充满感情地说,‘中国现在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杨震生动情地回忆着。

  “2020年,那不就是今年吗?”张利民说。

  “可不就是。”杨震生点点头,“如今疗养院不但每个屋子都装了空调,还增设了棋牌室和乒乓球室。等不了多久,我们新的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就投入使用了,那时服务就更到位啦。”

  郭素萍、张利民听后点头赞许。杨震生显得信心十足:“奔小康的路上,我们不但没掉队,还得让大家享受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不知不觉间,时间过去了15分钟。这场午间“碰头会”结束时,三位代表意犹未尽,又开启“边走边聊”的模式。

  “今年不同寻常,要做的事儿还有很多。”

  “继续加油干!总书记的话,我们牢牢记心上。”

  “请总书记放心!实打实干就是最好的汇报。”

4、暖心·信心·决心·恒心

河北日报》(5月27日第8版) 河北日报记者 高原雪 周洁 四建磊 庞超 赵威

  突袭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世界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河北怎么干?

  这是赶赴2020全国两会的河北代表委员悬于心头的问号,也是所有人期待寻找的答案。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保持战略定力”“一年接着一年干”……

  平“语”近人暖人心,学“习”不止提信心。

  四下团组共商国是,分析大势直面困难,回应关切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深情、坚定有力。

  不设GDP指标,“六保”“六稳”,减税降费……应对之策、民生礼包、惠企之举,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精准部署,催人奋进。

  跑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继续办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三创四建”靶向施策,危中寻机打造新引擎,奋力夺取“双胜利”……

  在审议和讨论中,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的发言既是河北代表委员的共鸣,更是燕赵大地汇聚的决心与恒心。

  暖 心

  作为“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的妻子与同行,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更知道“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意味着什么。

  “总书记为什么称赞保国?因为他35年只干了一件事,帮着太行山里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郭素萍代表最欣慰的是自己也是荒山变绿、土里生金的奋斗者、见证者。

  富岗苹果、绿岭核桃、保定树莓……虽年近60,她仍然带着河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风里雨里奔波在山上田间。“两会前刚刚当了一回主播‘带货太行山’,总书记让大家‘帮农民一把’,我要做的事儿还多着呢。”

  全国两会已近尾声。8天会期,我省代表委员在聆听中思考,在讨论中碰撞。充满电、加满油,他们将和7500万燕赵儿女一道,载着梦想爬坡过坎,携手同心继续前行。

5、全国人大代表郭素萍:疫情阻挡不了中国脱贫攻坚步伐

中国新闻网》(5月17日) 李晓伟

郭素萍在为农民讲解推广林果技术。 翟羽佳 摄

  “李老师已经‘走’了4年了,但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他的路走。”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说。全年“基本不在家”的她,正进行着又一轮下乡助农。

  郭素萍口中的李老师,是她的丈夫、2016年因病离世的李保国。他是一位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林业教授,生前30多年如一日,通过科技助农,带动超过10万农民脱贫致富,被称为“太行新愚公”。

  作为李保国团队核心成员,已是花甲之年的郭素萍仍在坚持前行,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如今,她的脚步遍布河北全省,每年在扶贫一线超过300天。

  今年是一个特殊年份,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郭素萍的工作增加了困难。出行受到影响,她和团队自己租车,“成本高一些,路上的时间多一些,但农时不等人,耽误了就要影响农民一年的收入”。

  面对疫情,郭素萍和团队需要做好防疫措施,为此,他们不进村,只在田地里风餐露宿。加之今年倒春寒天气多次发生,对农林果树的影响较大,郭素萍和团队的工作负担加重……这些都让她感慨,“今年更忙了”。

  “但我们依然没有拒绝过一个农民的求助。”郭素萍说,即使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电话能解决的电话解决,电话不行的就用网络视频等手段,想方设法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建议加强林果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健全林果技术传播体系”“建议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农业企业的融资力度”“建议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恢复设置经济林专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三年来,郭素萍提交的多份建议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有些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得到推进实施。比如,2019年以来,经济林专业已重返多所高校。

  今年全国两会行将启幕,郭素萍说,她将继续建议本科专业目录恢复设置经济林专业,以此调动相关专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还将提出京冀协同建设“雄安新区现代农业创新硅谷”和加强现代核桃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建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常年行走在农田林地,郭素萍见证着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效。“这些年来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广大农民和果农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都在提高”。

  “疫情阻挡不了脱贫攻坚的步伐。”郭素萍说,因为背后有强大的国家,还有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但她同时强调,扶贫是动态的,“防止返贫比脱贫任务一点也不轻松,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提炼再提高,确保脱贫攻坚的成果,确保人们可以持续地脱贫”。

  郭素萍说,现在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扶贫志愿队”已经拥有20多支分队、120多支小分队,服务河北全省。学生们也传承了李保国精神,“不是想着在高端刊物上多发一些论文,而是想多为农民做些事”。而李保国生前设想的建设178平方公里“太行山生态大花园”,目前正在进行中;保定易县还建起了370亩现代红树莓园,且已推出深加工产品。

  “李老师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我还得继续写。”郭素萍说,林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扶贫是一项长期任务和工作,她将一直坚持下去。

6、郭素萍代表:加强现代核桃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报》(5月26日)  高长安 师春祥

  “旺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为中国核桃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中国核桃产品及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建议,加强现代核桃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现我国核桃产业由种植大国向绿色核桃产品制造强国转变。

  郭素萍介绍,核桃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坚果之一。核桃产业是我国许多县(市)的支柱产业,在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核桃的价值和功能进一步被世人认识和重视,国内外市场对核桃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同时也对中国核桃产品及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科技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促进核桃产业的良性发展。

  郭素萍表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稳定支持模式,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基础和长远事的独特优势,改革成效非常显著,符合农业科技创新公益性强、创新周期长的规律。借鉴其模式和经验,探索构建符合我国核桃科技发展规律和需求的现代核桃产业技术体系,对于增强核桃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核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国家专项资金资助的形式,设立现代核桃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组织跨学科和长周期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重大科技问题协同攻关,形成以长期稳定支持为特征的核桃科技投入新模式,解决当前竞争性科研项目短周期资助与核桃科研长周期之间的矛盾。”郭素萍建议,组织核桃产业相关领域专家、领导、技术人员等,系统梳理核桃产业链条中从育种到终端产品生产的品种培育、种苗扩繁、基地建设、安全丰产栽培、高效经营、保鲜贮运、病虫害防控、灾害防控、加工工艺改造、产品开发、产业经济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并作为创新切入点和着力点,真正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技术难题。此外,根据核桃产业需求,按照全产业链组建科研队伍,首席科学家领衔,岗位科学家参与,构建由国家核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若干综合试验站两个层次组成的核桃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构架。

7、郭素萍代表:将经济林专业列入高校基本专业目录

中国科学报》(5月22日)  高长安 师春祥

  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郭素萍在提交的议案中建议,加快推进经济林专业(特设)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基本专业目录。

  郭素萍指出,经济林学科专业是1958年我国率先创办的、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林情的学科专业,旨在培养经济林育种、栽培及其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然而,1998年全国学科和专业目录大调整时,经济林专业撤并到林学专业;2019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虽然相继获批经济林专业(特设),但尚未列入基本专业目录,很大程度上限制或影响了经济林专业开办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林教学、科研的良性发展。

  郭素萍介绍,2019年12月,经济林专业撤并20年后,全国17所农林高校的经济林骨干教师代表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农林院校经济林专业建设研讨会”,基于目前经济林产业发展形势,全面恢复经济林专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与会代表纷纷呼吁将经济林专业列入基本专业目录。

  她特别指出,农林院校开办经济林专业的需求旺盛。1997年经济林专业撤并前全国有15所农林院校开办了经济林专业,2011年以来12所农林院校联名请求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恢复经济林专业,2019年12月“全国农林院校经济林专业建设研讨会 ”上有十余所院校表示将申办经济林专业,也是农林院校专业调整的必然趋势。

  此外,经济林学科体系已经成熟。经济林专业创办60年来,经济林学科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2012年制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时国家批准在林学学科下恢复经济林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直在林学一级学科下设有经济林二级学科,正在编撰的《中国林业大百科全书》设有经济林卷。郭素萍还表示,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经济林专门人才。经济林产业是我国林业的第一大“万亿产业”,2018年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产值1.45万亿元,占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60%,已成为贫困山区快速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最佳产业选择,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想载体。但目前我国经济林专门人才不足1万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郭素萍建议,在新一轮专业目录调整中,优先将经济林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基本专业。此外,在经济林专业未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之前,支持农林院校特设经济林专业。

8、代表委员话“六保”|保居民就业 更多工作岗位哪里来

河北新闻网》(5月22日)  河北日报记者 袁伟华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其中,“保居民就业”在“六保”中居首。

  就业,关系发展大局,更关乎群众生计。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保居民就业任务,政府和企业如何精准发力?怎样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河北省代表委员们,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借助新经济创造新岗位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介绍,最近不少岗底的果农们开始借助各种直播进行果品销售,相关人才需求飙升,从小小的直播间里“长”出不少新职业、新岗位。

  郭素萍代表认为,涉农产品销售的直播行业迅猛发展,给保居民就业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要借助新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对直播带货这类新业态,应提供系统化政策扶持,建立统筹资金、技术、技能培养的支持体系,实现就业技能结构平稳转型,进而推动创造新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

9、郭素萍代表:打通科技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助力脱贫攻坚

中国食品安全报》(5月25日) 李涛 郭敏

  摘要:“科技扶贫致富农家,科技扶贫培育人才,科技扶贫开辟新路。”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高举旗帜、催人奋进的报告,我完全赞同、坚决拥护。”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过去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谈到河北脱贫攻坚时,郭素萍代表非常欣喜,“去年全省35.4万人脱贫、13个贫困县摘帽。目前,河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07%。这些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渗透了全省人民的艰辛,成绩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作为一名科教扶贫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我见证了河北脱贫攻坚的历程。回顾39年科技扶贫实践,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发展产业是带动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而科教工作者在产业脱贫中大有作为。”郭素萍代表说。

  “李保国科技扶贫团队”在太行山扶贫几十年,发展了苹果、板栗、薄皮核桃、红树莓等品类,累计增加农民产值50多亿元,纯增收35亿元,依靠扶贫产业10万多太行山区老百姓告别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幸福生活。邢台市内丘县太行深山区岗底村,八十年代初人均收入不足80元,1996年李保国带领团队到村扶贫,治理荒山7800亩,种植林果20多万棵,去年岗底人均收入4.5万元,成了太行山靠种植业的首富村。

  几十年来,“李保国科技扶贫团队”培训农民达12万人之多,上千农民成了懂技术、会经营、爱农村、亲土地的“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过去他们靠专家帮助脱贫,今天他们帮身边的农民致富。只有725口人的岗底村,有210多名村民获得国家颁发的初、高级果树工证书,现有技师120多人,高级技师5人,成了山区农民离不了的“财神”。

  产业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多年来,扶贫产业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百姓致富需要什么产业就钻研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产业课题就设置什么,先后研究成果39项,推广技术60多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红树莓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了100元一个的“富岗苹果”和中国驰名商标“绿岭薄皮核桃”等产业,走出了一条太行山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扶贫新路。

  科技扶贫致富农家,科技扶贫培育人才,科技扶贫开辟新路。郭素萍代表建议,一是加大对扶贫产业资金支持力度,解决扶贫产业贷款难;二是加大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让职业农民种地致富,使农民职业体面起来;三是打通科技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推动技术落到田间地头,让群众得到实惠。


作者:宣传部整理 编辑:宣传部 杨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