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寨夫妇的艺术生活 生活离不开画画和捏泥人

15.02.2015  12:39

    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棉衣,睡的是农家土炕……74岁的郭宝寨和70岁的老伴赵丛敏,每天生活主旋律基本离不开画画和捏泥人,日子过得恬淡而乐呵。老两口最近一次引起关注,是在澳门回归十五周年的当口,人们又忆起了当年由他们设计的、中央政府送给澳门特区政府的国礼“盛世莲花”。

    农家小院里的田园时光

    “出了地铁,你往正前方走50米,有个公交车站,找昌平000路,坐五站地就到了,我们在路边等你。”可能是担心笔者找不到路,郭宝寨和老伴赵丛敏分别在电话里使劲儿地给笔者介绍着“路线图”,用的依然是河北无极的家乡话。

    没费周折,当和郭老厚实的大手握在一起时,更是浑身的亲切和暖意。这是位于北京昌平区的一处农家院,木栅栏门前,一棵大柿树枝杈伸展得老远。

    “你若是夏天来,就更有农家田园的味道了。”郭宝寨说,他喜欢种地,南瓜、葫芦、西红柿、青菜……连麦子、玉米等粮食作物都在种植范围。“每天我们老两口吃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种的。

    一旁的老伴赵丛敏插话说,“地窖里还储存着过冬的大白菜呢,卧室里是我们自己垒制的土炕……磨面机也是我们家的生活必需品,我们过的就是老家农村的日子。

    三两只母鸡在院子里啄食,树枝和窗户框上都挂满了秋天收获的各式各样的小葫芦,还有一串串的红尖椒和一辫一辫的大蒜。房前屋后虽是冬的色调,却丝毫没有灰沉萧索感。

    走进屋,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让初来乍到者往往有些目不暇接:一个个的陈列柜和博古架上,满满地陈列着泥塑、陶人、铜雕。透过这些形象,你仿佛能看到背景上有农家的缕缕炊烟袅袅上升,听见悠悠的牧笛声自远方传来,柳叶轻扬,雀鸟啁啾,一派山风拂面的农村和谐景象……它们仿佛是一首首洋溢着最原始的淳朴民风的人性之歌。

    环顾四周,没有昂贵的沙发、华丽家具,但都见缝插针地挂着大大小小的书画作品,尤其是荷花和马的题材相对较多。郭老说他喜欢莲花“清廉不染”的寓意,还有一个缘由他本人是属马的。

    连墙角的花盆都是夫妇俩的“纯手工”陶塑作品,里面的银边吊兰刚浇过水,生机勃勃。后来笔者在《中国雕塑名家Ⅲ》中居然也看到了个花盆,名曰“提蓝草的小姑娘”。

    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使得郭宝寨夫妇的生活如同他们的作品一样,淡然而多彩。

    客厅的显眼处,放着一尊盛开的金色莲花。“这就是澳门那尊‘盛世莲花’的微缩版,真实的是高6米、重6.5吨的铸铜贴金的巨型雕塑,现在已经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了。”说起盛世莲花,郭老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一向低调的他,脸颊上已难掩自豪的神韵。

    从1999年至今,郭宝寨到过澳门多次。每次来到这个与他有着“亲缘般”关系的城市,他都会来到金莲花广场上转转,看着孩子追逐、老人们晒太阳、游客们拍照留念……每次他都觉得很满足。“来过澳门的游客,估计好多人的相册里都会多一张以盛世莲花为背景的照片。对艺术家来说,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看到它被大众喜欢、认可,与澳门特区一起成长,感觉非常幸福。”也正是凭借这一巨作,郭宝寨2010年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交谈间歇,老伴赵丛敏向笔者展示了她新近雕刻的葫芦画,一个普通的小葫芦,经过她的巧手便成了一个充满意境、妙不可言的手把件儿。

    看上去很土,但很接地气,郭宝寨夫妇很满足于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是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么,我俩是从乡土中汲取能量。

    查看更多内容请登录: 河北新闻网文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