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书生:华发追梦仍少年

14.09.2015  14:00

  “你看,这老太太的眼神,多感人。”现年66岁的郭书生点开博客,为我讲述他拍摄于太行深山里的照片。照片的主人公倚在自家门楼前,目光却走出很远。远方,山径的转弯处,有一个少年。那应该是在清晨,阳光很好,主人公的脸上光影分明。少年背的书包是红色的,成为照片上最鲜艳的区域。郭书生为这帧照片起名字《追梦者》。

  其实,这一幅只是郭书生正在拍摄的《追梦者》系列之一。郭书生关注那些普通人的梦想,要用镜头为他们的梦想作证。

  结识郭书生的摄影作品,比结识他本人要早。出于个人爱好,我闲暇时常在网上寻找摄影人的私家地盘。郭书生的博客和空间之所以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我常常透过其摄影作品,读到创作者传递出的“想法”,或诗意,或深邃,或快乐,或忧惧……

  后来,因为经常参加石家庄各个博客圈子的线下活动,我终于见到了摄影家郭书生本人,一位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的帅老头儿。通常,他很忙,身背摄影包,足踏登山鞋,手持一架尼康D90相机,目光炯炯,颠前跑后,左奔右突,四处搜寻要拍摄的目标或角度。

  郭书生的摄影设备不是最好的,他也非专业出身。60岁从邯郸一家国企厂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定居在石家庄,他爱上了摄影。一次同去太行屋脊采风,我亲眼见识了这位草根摄影家的“武功”。

  初夏,清晨4时左右,勤谨的鸟儿唤醒了晨曦。我走出红石客房,信步走向堆石大坝坝顶。东方,林虑山上空紫气缭绕,流岚如幻。脚下,太行平湖还在睡梦中,凝如玉碧,端若处子。这个时间点,我们采风团的人几乎都在酣眠。“错过了如此宁谧的美景,真是可惜。”这样想着,心里不免有几分得意。忽然,大坝另一端闪过一个人。我眯眼一望,正是郭书生。切近,他告诉我,已经拍了一个多小时。“你看,1个小时前这湖面多通透啊。就那么几分钟的事。这会儿,再也拍不到那种感觉了。”他给我看机子里的图片,我内心里却为自己刚刚的得意而羞愧。

  艺术家所共有的首先是天分,还有一点,就是勤奋。郭书生,以他的作品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有时候,他的勤奋,近乎于“严苛”。

  河北新闻网2013年网友新春嘉年华,请到了川剧女“变脸王”刘兰现场表演。变脸表演波诡云谲,动感十足,令人眼花缭乱,对摄影人是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个艰难的考验。很多人事先没有做功课,嘁里喀喳乱按快门。郭书生却早早研究了节目单,设定好基本参数,现场拍摄中还试验了不同速度值的拍摄效果。活动结束以后,他专题进行总结,发表网文《拍摄后的反思》。

  从他的“反思”里,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精神。长期关注郭书生博客的人,经常会与这些“反思”“总结”或“技巧”的文章相遇,并且从中受益。

  连续几个夏天,郭书生都到太行深处采风,在“农家乐”旅馆中一住个把月。他拍摄的一组《水墨太行》引起很大反响。他在拍摄日记中写道:“我每天用脚步去丈量,去丈量那美丽的景色有多远,那壮美的画卷有多长。”“靠近,靠近,只有靠近才能拍出好的片子。一张张片子,记录了我走过的路。”为了“靠近些,再靠近些”,在驼梁黄土台,他一次又一次登上那些连年轻人都望而却步的“更高处”。他说:“你看那些云雾,如果不登顶,你永远不知道它们其实是在山腰盘旋缭绕。”美丽只在心到的地方。这是我欣赏郭书生风光摄影作品最突出的感受。

  犹记得河北省第五届博客春晚,由上百名博友肖像组成的巨大电子背景墙,十分引人注目。那些照片,是郭书生近五六年间跟踪博客圈公益、文化采风活动的人物图片集成。

  他说,自己有一个梦想,就是把这个“博客群英谱”的图册搞到500人、甚至1000人,到时候再组“全家福”,去参加“美丽中国”“美丽河北”摄影展。一幅照片,记录一个博友,代表一个河北人追求梦想的故事;500幅照片,就是500个故事。他还说,并非奔着获奖,但500幅博友肖像、500个博客故事,对于“中国梦”的分量,一定比任何单幅的参赛作品更有说服力。

  “梦成于道、梦成于能、梦成于干、梦成于德”。郭书生,一个背起相机用双脚丈量山川大地、以真情记录世相人心的老者,为这16个字做了很好的注脚。

  有人称郭书生为网络摄影达人,但我更愿意叫他“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