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邯山区引导传统文化遗产走向市场 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28.12.2014  23:40

彩布拧台、滏阳河灯、冀南鼓乐……邯郸市邯山区有21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传统文化遗产走向市场,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布拧台”基地—邯山区大隐豹村,村民们正在赶制名为“龙腾盛世”的彩布拧台。大隐豹村党支部书记李庆洲向记者介绍,“彩布拧台”形成于元代初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项传统技艺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规模更大,有了新的发展。

李庆洲:“通过拧台老百姓走到了一起,有拿布的、有拿杆的,主要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邯山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陈英介绍说,邯山区专门成立了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陈英:推进完善档案库、展览厅和传承基地的建设,组织传承人开展非遗进企业、进校园;另外把非遗和各大节庆活动、文艺演出进行有机结合,来不断提高非遗项目的认知度。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邯山区还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引导文化遗产积极向市场靠拢。区里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多万元,用于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奖励和补助。

剪纸艺人蔡春娥:这一副梅兰竹菊卖了2500,像这样的小册子卖了500块钱,为了传承下去我就办了一个培训班。”

记者:刻好了能一个挣多少钱?
      刻瓷艺人孙新有:3000块钱,这个也是3000块钱,这个是2000块钱。
      记者:现在好销吗?
      刻瓷艺人孙新有:差不多。

邯山区还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用于13个基层文化站建设和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的升级改造,竹韵文化公司、星海艺术教育集团、天成影视公司等一批土生土长的文化企业逐步兴起。

邯山区副区长郭文利:“更多的是在资金上帮助和扶持,在文化产业这方面进行谋划,根据各个非物质文化特点,我们来研究、制定相对的措施。”(河北电台记者张雁、邯郸电台记者张晓萌)